贵州上三叠统竹杆坡组海百合化石群的发现及意义
中图分类号:

Q914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最近,在关岭、兴义一带上三叠统竹杆坡组中发现了海百合化石群。海百合产于上三叠统竹杆坡组底部1.5m的泥质灰岩层面上,海百合保存非常完好,常以丛状群体出现,根、茎、萼完整。丛状海百合群体由3~42枝海百合组成,海百合与双壳类:Daonella、菊石:Protrachyceras共生,亦见少量的水生爬行动物贵州龙与其共生。最近王立亭在竹杆坡组中发现晚三叠世牙形刺分于Neo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c,N.naantungensis,N.Tad pola将其归入晚三叠世。 海百合化石群主要分子有:Traumatocrinus hsui Mu,Traumatocrinus hsui enormis Mu,Encrinus liliformis Miller,占海百合化石群的90%。Traumatocrinus冠大,上宽下窄,萼部呈腕状,有5个内底板,5个底板,5个辐板,10个腕板及一个间腕板,三级腕20个,双列,内侧分,具有羽枝,在分枝处生长出疣和刺。茎圆,茎的中孔圆而小,节面上有放射状的小沟通到茎的缝合线处,形成许多小孔,节面小沟间的脊顶由许多人字形的突起排列而成。茎板近萼部分3、4级,向根渐渐变成各节近等,并变薄。该化石群为丛状群体.由3~42枝海百合组成、茎最粗者达2.2cm,小者为0.3cm,茎最长达1.4m,小者0.1m,经对完好海百合统计,茎节(茎板)一般为376节。茎中部的茎节×茎径=5.85。冠最大者达38cm,具五级羽枝,一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杨瑞东,赵元龙.1998.贵州上三叠统竹杆坡组海百合化石群的发现及意义[J].地质学报,72(3).
.1998.[J]. Acta Geologica Sinica,72(3).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