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沉积盆地形式和分布
中图分类号:

P542.3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郯庐断裂带两侧分布着一系列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如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等。这些盆地的构造、沉积和岩浆活动等特征记录了中、新生代郯庐断裂的演化过程;而中、新生代郯庐断裂活动则控制了两例盆地的形成。 根据盆地构造型式及其与部庐断裂之间的时空关系、构造、岩浆活动和沉积建造等特征分析可知:①在印支至早燕山运动期间,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在滨太平洋地区产生了南北向直扭应力场的作用,郯庐断裂连为一体并发生左行压扭活动;②从侏罗纪开始至白垩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变为间歇式,郯庐断裂转变为左行压扭与拉张裂陷交替作用的时期;③新生代期间,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转变为SW方向,郯庐断裂主要表现为右行压扭和拉张裂陷的交替运动。同时,郯庐断裂被北西向断裂分段解体。不同地段的活动方式和方向有显著差异。大致以沈阳为界,北段主要表现为小幅度的伸展作用;南段则主要表现为右行压扭和拉张裂陷交替作用。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王伟锋,金强,马宗晋.1998.中、新生代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沉积盆地形式和分布[J].地质学报,72(4).
.1998.[J]. Acta Geologica Sinica,72(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