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7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古近系—新近系R_o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

      2004, 78(3).

      摘要 (1452) HTML (9) PDF 0.00 Byte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茫崖坳陷是青海油田的主力油气产区 ,对该区古近系—新近系镜质组反射率(Ro)进行了系统研究 ,发现其垂向分布有两种规律 :一是 Ro 与垂深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多分布在坳陷中央 ,反映了沉积环境、物源和构造的稳定性较好 ;二是 Ro 与垂深呈右阶状 ,反映了逆冲叠覆。此外 ,通过 EASY% Ro 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地层剥蚀厚度 ,认为干柴沟—油泉子为英雄岭隆起的主轴 ,因为剥蚀了 36 0 0~ 375 0 m,所以英雄岭主峰在地形上呈现出隆起主轴的假貌。通过地层剥蚀厚度的研究 ,还发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剥蚀梯度带上。这一结论对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鲁西地区寒武纪原始真牙形石分类方案的探讨

      2004, 78(3):289.

      摘要 (1333) HTML (9) PDF 5.95 M (2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鲁西地区晚寒武世地层发育,产有数量丰富、分异度大的原始真牙形石分子,经笔者研究,建立了2新属、2新种及2未定种Camconodontus rotundatus geo et sp.nov.,Camconodontus sp.,Laiwunodus lateronodus gen et sp.nov.,Laiwunodus sp.;对Das ytodus属进行了补充修订,建立了1新种Dasytodus posteronodus sp.nov.。这些属种的建立丰富了对已有原始真牙形石概念的认识。基于内部构造的观察,对原始真牙形石及部分易混淆的副牙形石进行正确的分类。以此为基础,分析、总结了这些分子外部形态上的差异,选用的分类原则和标准是从一般到特殊、特征明显程度逐渐降低,划分出了三类原始真牙形石和一类副牙形石,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早期真牙形石分类研究的复杂性,为早期真牙形石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山东聊城地区中新世生物地层学研究

      2004, 78(3):296.

      摘要 (1728) HTML (9) PDF 6.28 M (1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山东聊城许营地区Ⅱ20、Ⅶ14钻孔石炭-二叠系与第四系(平原组)之间新近纪地层中孢粉化石和介形虫化石研究,建立了一个Magnastriatites-Ulmipollenites-Liquidambar pollenites孢粉组合和一个Limnoc ythere gudaoensis-Cyprinotus(Heterocy pris)formalis-Candona planus介形虫组合。上述孢粉组合和介形虫组合经与山东北部、渤海海域、江苏北部、陕西渭河盆地、松辽盆地、东海陆架盆地龙井构造带等地新近纪地层对比,其地质时代应归属于新近纪中中新世。

    • 莺歌海盆地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2004, 78(3):302-309.

      摘要 (1748) HTML (10) PDF 5.78 M (2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 ,属 NW走向红河断裂带向南海海域的延伸。本文通过对盆地结构、沉降特征和构造 -沉积迁移过程的研究 ,提出莺歌海盆地在始新世—早渐新世期间属左旋扭张性断陷盆地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盆地演化阶段受到红河断裂带的左行剪切运动影响。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反映了印藏板块碰撞过程对南海形成演化的影响历史

    • 中天山地块南北两缘的韧性剪切带

      2004, 78(3):310.

      摘要 (1775) HTML (10) PDF 11.75 M (2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详细描述了天山中段沿乌鲁木齐—库尔勒公路后峡—乌瓦门段的构造变形特点。综合室内外观察研究结果,在中天山地块南、北缘,及内部的乌拉斯台地区鉴别出三条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中天山北缘剪切带前人已有研究,出露宽达10km的右行斜冲剪切带,见大量糜棱岩、超糜棱岩;乌拉斯台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宽超过200m,具有左行走滑运动特点;中天山地块南缘剪切带宽度达5km,内部发育大量闪长质糜棱岩、超糜棱岩,运动方式为左行斜冲。中天山块体南北两侧的脆性边界断层与糜棱岩带变形中心基本重合。这些剪切带具有相当大的走滑位移量,指示天山各地质单元间目前的空间关系可能是走滑拼接的结果。研究天山造山带内剪切带的展布、运动方式、总变形量,对于恢复各地质单元的初始位置、了解造山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天山东段晚中生代—新生代隆升沉积响应、年代学与演化研究

      2004, 78(3):319-331.

      摘要 (1650) HTML (8) PDF 9.76 M (2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山晚白垩世—新生代沉积序列中发育K2/K1、N1/E3以及Q2/Q1 3个重要不整合面,它们作为重要的界面并结合沉积相序组合的发育,共划分出TC-0至TC-7等8个向上变粗、变浅的巨型沉积层序;砂岩碎屑模型分析表明,南、北天山物源构造属性有别,分别来自南北侧再旋回造山带或切割—未切割岩浆弧;砂岩组分和重矿物组合显示渐新世—早中新世间物源区曾发生过明显的改变,耦合于天山造山带沉积-构造演化;造山带内批量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呈现出频率较高的几个年龄组段,即频率48.84%的24.74Ma、频率27.91%的15.98Ma和频率11.63%的45.22Ma,从而确定了天山初始隆升及其后的几个主要隆升阶段的时限,即白垩纪末期—始新世(65.6~45.22~32.60Ma)的初始隆升以及24.74~15.98Ma、小于6.7Ma大于0.73Ma和小于0.73Ma等至少4个隆升时期;造山带隆升的年龄数据除部分和地层中磨拉石建造发育的年代基本吻合外,大多磨拉石建造年代增新约8~1Ma,反应了天山造山带边缘盆地内沉积层序发育和造山带形成演化间的耦合—滞后关系;天山最初的隆升时限为晚白垩世,渐新世末期北缘较南缘先期发育,同时北缘西段较东段表现强烈,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隆升才向土哈盆地和天山南缘迁移发展。

    • 泌阳凹陷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2004, 78(3):332-344.

      摘要 (1329) HTML (10) PDF 9.45 M (1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地层层序特征 ,叠加在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泌阳凹陷伸展作用可以划分出 6个伸展作用幕。核二段沉积前泌阳凹陷以北东—南西向的伸展作用为主 ,构造变形受以正断层为主兼具左旋走滑分量的唐河—栗园断裂控制。核二段沉积期——廖庄组沉积末期构造应力场发生转变 ,以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为主 ,构造变形主要受以正断层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的泌阳—栗园断裂控制。断裂活动引起上盘构造变形 ,对先成构造进行改造。廖庄组沉积末期发生区域性的隆升作用 ,北西—南东向的伸展作用导致边界断裂上盘发生断块掀斜 ,地层遭受强烈剥蚀。核二段沉积以来尤其是廖庄组沉积末期 ,受北西—南东向不均匀伸展作用的影响 ,北西向走滑断层活动并影响盖层构造样式

    • 钙钛矿(ABX3)型结构畸变的几何描述及其应用

      2004, 78(3):345-351.

      摘要 (2530) HTML (11) PDF 4.78 M (2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钙钛矿型 (ABX3型 )化合物的容忍因子 (tolerance factor)、八面体扭转 (octahedraltilting)和体积参数 (global param eterization method,缩写为 GPM)等几何参数与钙钛矿型结构及其畸变结构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对钙钛矿 Yb Ni O3的晶体结构以及钙钛矿 Mg Si O3和 Sc Al O3在压力下的结构变化分别进行了理论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 《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征稿简则

      2004, 78(3):351-351358.

      摘要 (954) HTML (10) PDF 1.53 M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西大吉山五里亭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探讨

      2004, 78(3):352-358.

      摘要 (1457) HTML (10) PDF 4.90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西大吉山五里亭花岗岩一直被认为是与大吉山钨矿有关的早阶段花岗岩体 ,时代为燕山早期。但实际上大吉山地区各阶段花岗岩体之间的时空关系并不清楚 ,前人的某些年龄数据也存在相互矛盾之处。本文利用单颗粒锆石 U - Pb化学法 ,对五里亭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 ,获得 2 38.4± 1Ma的岩体侵位年龄 ,这个年龄属印支期。本文还结合某些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与相邻岩体的对比 ,认为五里亭花岗岩确应归属于印支期 ,因此 ,五里亭岩体与大吉山钨矿没有成因上的直接联系。五里亭花岗岩侵位年龄的厘定和该地区更多印支期花岗岩的不断发现 ,表明印支运动在华南的影响超出了人们以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对华南印支运动和印支期花岗岩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 金川铜镍矿床年龄和源区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2004, 78(3):359-365.

      摘要 (2108) HTML (9) PDF 4.53 M (2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Sm- Nd、Rb- Sr、Re- Os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 ,讨论了矿床物质源区。金川铜镍矿床 Re- Os年龄为 10 4 3± 2 8(2 σ) Ma,IOs=0 .15 0 3± 5 0 (2 σ) ;Sm- Nd等时年龄约 0 .97± 0 .31(2 σ)Ga,INd=0 .5 110 6± 2 8(2 σ) ;Rb- Sr等时年龄约 819Ma,ISr=0 .7118。矿床物质来自富集地幔源区。矿床形成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过程有关

    • 龙首山岩群成岩时代探讨

      2004, 78(3):366-373.

      摘要 (1797) HTML (9) PDF 6.20 M (2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中利用颗粒锆石 U- Pb法获得了龙首山岩群奥长花岗岩 2 0 15± 16 Ma的上交点年龄和 4 5 2±16 Ma下交点年龄 ,上交点代表成岩的时代 ,下交点揭示的为广泛发育的加里东期同碰撞热构造事件 ;结合 Sm-Nd、Rb- Sr法的年龄数据和区域地质对比 ,认为龙首山岩群成岩时代属古元古代 ,它反映的是华北陆台除 2 5 0 0 Ma和 180 0 Ma之外 ,又一重要构造 -热事件

    • 大别造山带东部假玄武玻璃及其围岩的K-Ar和^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2004, 78(3):374.

      摘要 (1561) HTML (11) PDF 7.00 M (1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育在大别造山带东部的假玄武玻璃是区域内NE-SW向断裂带快速滑移形成的构造岩。地质产状、显微构造及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由超碎裂岩化作用所形成。假玄武玻璃及围岩的全岩(包括部分单矿物)K-Ar年龄测定表明,大别造山带的假玄武玻璃形成于81~93Ma之间。本文同时测定了叠加在假玄武玻璃基质之上的多硅白云母的激光^40Ar/^39Ar年龄为78.9Ma。显微构造及所获得的年龄数据显示,这些沿NE-SW向断裂发育的假玄武玻璃是在晚白垩世(80~90Ma)时期伴随着大别造山带整体隆升过程形成的,而与早期板块俯冲过程无关。同时,不同定年方法在数据上的一致性还表明,全岩K-Ar方法在确定某些假玄武玻璃及含假玄武玻璃的断裂构造年代时,可能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方法。

    •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部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制约

      2004, 78(3):380-389.

      摘要 (1520) HTML (12) PDF 7.62 M (2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硅岩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广泛发育。在 1∶ 2 5万萨嘎县幅、桑桑区幅区域地质调查中 ,在缝合带及其南侧宗卓组中识别出 3种硅岩沉积组合 :1嘎学群内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 ;2构造混杂带内夹于页岩中的硅岩 ;3宗卓组内夹于页岩—岩屑石英杂砂岩的硅岩。在硅岩中分离出的放射虫组合时代为白垩纪。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 ,对硅岩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 Al/ (Al Fe Mn)为 0 .5 33~ 0 .5 4 6 <0 .6 19(除 9号样外 ) ,Ce/ Ce* 为 0 .6 7(平均 ) ,L an/ Ybn为 0 .83~ 1.37和 L an/ Cen为0 .82~ 2 .2 3;夹于页岩中的硅岩 Al/ (Al Fe Mn)为 0 .5 5 7~ 0 .6 19,Ce/ Ce*为 0 .995~ 1.35 0 ,L an/ Ybn为 0 .71~ 1.0 3和 L an/ Cen为 0 .6 8~ 0 .98;宗卓组内的硅岩 Al/ (Al Fe Mn)为 0 .6 15~ 0 .70 7>0 .6 19,Ce/ Ce* 为 0 .94~1.14 ,L an/ Ybn 为 1.4 4~ 1.6 6和 L an/ Cen 为 0 .85~ 1.0 7。研究证实 ,3种背景的硅岩均反映非热水或生物成因。嘎学群内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具深水盆地沉积特征 ;宗卓组中的硅岩具典型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特征 ;构造混杂带内的硅岩形成于近大陆边缘环境中

    • 北大巴山下寒武统毒重石矿床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研究

      2004, 78(3):390-406.

      摘要 (1474) HTML (10) PDF 13.15 M (2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北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毒重石矿床的顶、底板硅质岩及顶板上覆地层中的硅质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部分样品的硅、氧、锶及钕同位素研究 ,结果表明 ,赋矿硅质岩为叠加在正常陆源沉积背景上的生物及热水混合成因硅质岩 ;矿体底板、顶板与顶板上覆地层中硅质岩的沉积环境不同。矿体底板硅质岩沉积于受同生断裂控制的热水喷口的附近 ,类似于洋中脊附近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 ;矿体顶板硅质岩沉积于热水活动明显减弱的环境 ,类似于大洋盆地构造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 ;矿体顶板上覆地层中的硅质岩基本没有受到热水活动的影响 ,沉积于盆地边缘的构造环境 ;而矿床在时间上形成于盆地强烈扩张的高峰期 ,在空间上产于盆地内内生作用 (火山作用或热水活动 )与外生作用 (沉积作用 )相互叠加所形成的“礁硅岩套”。矿体硅质岩围岩记录了热水盆地的完整发育历史 ,并显示出矿床的形成与热水活动的密切关系

    • 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古近系一新近系Ro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

      2004, 78(3):407-415.

      摘要 (1121) HTML (11) PDF 6.21 M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茫崖坳陷是青海油田的主力油气产区,对该区古近系一新近系镜质组反射率(Ro)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其垂向分布有两种规律:一是Ro与垂深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多分布在坳陷中央,反映了沉积环境、物源和构造的稳定性较好;二是Ro与垂深呈右阶状,反映了逆冲叠覆。此外,通过EASY%Ro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地层剥蚀厚度,认为干柴沟—油泉子为英雄岭隆起的主轴,因为剥蚀了3600—3750m,所以英雄岭主峰在地形上呈现出隆起主轴的假貌。通过地层剥蚀厚度的研究,还发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剥蚀梯度带上。这一结论对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烃源岩的组合特征

      2004, 78(3):416-427.

      摘要 (1740) HTML (10) PDF 8.85 M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成藏组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系统采集该组 6 0 0余块烃源岩样品和 30个油田 186个原油样品 ,分别进行了多项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合其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将沙河街组烃源岩划分为咸水湖相 (沙四段上部 )、半咸水深湖相 (沙三段下部 )和淡水湖相 -三角洲 (沙三段中部 )三种成因类型 ,它们分别对应欠充填、平衡充填和过充填的湖泊类型 ,代表了陆相断陷盆地烃源岩三种最基本的成因模式 ;并发现沙河街组烃源岩存在强烈的非均质性 ,尤其在平衡充填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 ,这种非均质性与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 ,据此提出了波动湖相沉积。通过深入的油 -源对比工作 ,确立了咸水湖相和半咸水深湖相烃源岩为东营凹陷的主力源岩。还探讨了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和油气运移方式 ,指出咸水湖相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 ,形成的油气藏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半咸水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 ,形成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 ,油藏类型主要为隐蔽性油气藏

    • 长江中游堤防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

      2004, 78(3):428-432.

      摘要 (1154) HTML (11) PDF 3.82 M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 1998年 8月 1日湖北 竹牌 洲湾溃口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和磁组构测量与计算 ,发现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为 :由溃口扇的扇顶→扇缘 ,磁组构参数各向异性度 P、磁面理度 F、磁线理度 L、水流速度函数因子 Fs的统计平均值均具有由大逐渐变小的特点 ;在溃口扇的不同部位磁化率量值椭球的主轴平均方向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规律是 :在扇顶或扇缘处平均方向变化较大 ,尤其在扇缘处 ,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比较随机 ,没有明显的主方向 ,而在扇中磁化率量值椭球的主轴平均方向比较稳定 ,最大主轴的优选方向比较明显。初步探讨和建立了长江中游现代溃堤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识别标志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