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8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纪年代地层划分初探

      2012, 86(6):849-866.

      摘要 (2119) HTML (11) PDF 10.81 M (3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地层连续,出露完整,化石丰富,顶、底界线清楚,是世界上同时代地层最具代表性的序列之一,也是解决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竞争相关界线层型剖面的最理想地区之一。根据近年来在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的同位素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和化学地层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积累,本文提出以生物地层序列(生物演化阶段)为基础标志,以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变化界面为辅助标志,对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地层进行年代地层划分的方案,并据此将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划分为2统5阶。下统名称建议用峡东统,下分九龙湾阶和牛坪阶;上统名称建议用扬子统,下分庙河阶、第四阶和第五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地层和碳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的特征,探讨了与其他地区埃迪卡拉系的初步对比关系。应该说明这一划分和对比方案只是目前研究的阶段性认识,更完整的划分对比意见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完善。

    •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新生代盆地演化

      2012, 86(6):867-876.

      摘要 (4516) HTML (11) PDF 17.86 M (2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莱州湾凹陷及其围区现有的地震、钻井等勘探资料,通过地层展布特点分析、构造恢复、单井埋藏史-沉降史分析等手段,对凹陷的新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地层与构造的研究分析发现,新生代存在两期构造应力场的变革对莱州湾凹陷的形成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沙三期前后应力场转换(40Ma左右)与古近系和新近系之间的应力场转换(20Ma左右),其中前者与郯庐断裂由左旋转为右旋这一事件相耦合,而可能与之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对于盆地性质的分析认为,莱州湾凹陷并非典型的右旋走滑拉分盆地,而是受走滑作用影响的以伸展作用主控的裂谷盆地,其中沙三期之前可能为左旋走滑影响下的断陷盆地,而之后则为右旋走滑作用改造下的断陷-坳陷盆地;综合分析后,最终将凹陷在新生代的演化分为断陷期(孔店-沙四期至沙三期)、断拗期(沙二-沙一期—东营期)、坳陷期(东一—馆陶期)、新构造活动影响期(明化镇期至今)几个阶段。

    • 海拉尔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控藏机理

      2012, 86(6):877-889.

      摘要 (2232) HTML (12) PDF 3.38 M (2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同一应力场不同边界条件形成不同性质断层”的构造解析原理,认为海拉尔盆地断陷期受南南东-北北西向拉张应力场作用,形成北北东和北东东向断裂,北北西向断裂明显走滑变形。断-坳转化期拉张应力场方位调整为近东西向,形成近南北向断裂,北北东、北东东和北北向断裂扭动变形。伊敏组沉积末期盆地回返,受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控制盆地左旋压扭变形,北北东和北东东向断裂强烈反转。依据断裂变形特征叠加关系,海拉尔盆地形成四套断裂系统: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断陷构造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反向断裂形成断层遮挡圈闭,早期伸展断裂将凹中隆和斜坡切割破碎形成断层复杂化的背斜圈闭,早期伸展断裂与中期张扭断裂交叉组合,形成复杂的断块圈闭。断-坳构造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呈“梳状”组合,形成典型的断块圈闭。基于断裂活动时期与成藏期耦合关系以及典型油气藏解剖的结果认为,早期伸展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在成藏关键时刻为遮挡断层,且封闭的烃柱高度一般均小于圈闭的幅度,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为调整型断层。基于圈闭的样式、断层在成藏中的作用及输导体系分析,海拉尔盆地断裂控藏模式分为二型四类,二型为原生油藏和次生油藏,原生油藏包括三类:一是灶缘油气侧向运移反向断层遮挡成藏模式,控藏断裂为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系统;二是灶内油气初次运移断层遮挡“箱内”成藏模式;三是灶内凹中隆油气侧向运移“弥散式”成藏模式。这两种模式控藏断裂均为早期伸展断裂。次生油藏为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伞式”成藏模式,控藏断裂为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

    • 楔形构造在山前冲断构造位移量消减中的作用

      2012, 86(6):890-897.

      摘要 (1892) HTML (12) PDF 1.48 M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于复活的天山造山带与稳定的准噶尔克拉通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远距离效应的产物,也是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向东推挤的直接结果。前陆冲断带吸收了来自造山带的水平缩短构造位移量后,克拉通一侧构造趋于稳定。准噶尔盆地南缘与世界上多数前陆冲断带构造地质特征相似,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的解释,发现其中的楔形构造非常典型,是前陆冲断带内部冲断构造水平位移量消减的主要方式之一,控制着前陆冲断带发育的范围和变形的方式。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主要由南侧的天山造山带向北逆掩冲断,但是大部分冲断构造位移量是通过楔形构造反向传递后消减的。在紧邻天山北麓的齐古-喀拉扎-昌吉等构造带,山前深部的楔形体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并切割上覆地层形成第一排背斜带,另一部分位移量则继续向北传递,在断坡位置引发褶皱变形,形成霍-玛-吐第二排构造带和安集海-呼图壁第三排背斜带。在总位移量保持大致不变的前提下,这三排背斜带在走向上的此消彼长反映了位移量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的转换。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三排构造带中-新生界内部发育多个小型的构造楔型体,这些互相叠置的楔型构造横向延伸不大,加大了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和构造圈闭识别的难度。

    • 榆木山地区玉门砾岩磁性地层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变形隆升意义

      2012, 86(6):898-905.

      摘要 (1372) HTML (11) PDF 1.49 M (2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隆升过程是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地处于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北缘的榆木山是研究高原变形隆升时空过程的关键研究区之一。榆木山地区发育了一套粗砾相磨拉石-玉门砾岩,磁性地层研究表明其底部地质年代约3.58 Ma。经古水流、磁化率、野外考察等推断玉门砾岩可能主要为构造隆升的产物,同时在榆木山地区还发育三个与玉门砾岩有关的不整合面,其跨越年龄分别约为:5.23~3.58、2.88~2.58和<1.77~0.8 Ma。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变形隆升不晚于3.58 Ma,之后至少经历两期构造变形隆升,该结果明显早于北东向分步生长变形隆升模式推测的~1 Ma的变形隆升时间,应该是高原东北部青藏-昆黄运动的响应结果。

    • 柴达木西部第三系砂岩碎屑锆石LA-ICP-MS年龄对阿尔金造山带隆升的制约

      2012, 86(6):906-922.

      摘要 (1670) HTML (12) PDF 764.08 K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北缘一条受到走滑断裂强烈改造的碰撞造山带,构成了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边界。阿尔金造山带的隆升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干柴沟剖面的下干柴沟组(E31)和下油砂山组下段(N21)砂岩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碎屑重矿物分析。 本文分析的第三系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中均包括显著的印支期和加里东期的年龄峰期,下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的年龄谱存在明显的差别:下干柴沟组样品的年龄谱中印支期峰值相对显著,而下油砂山组样品中的年龄谱中加里东期峰值逐渐变得显著。重矿物组合的稳定系数也从下干柴沟组到下油砂山组迅速降低,说明碎屑的由高成熟度转变为低成熟度,物源由远变近。由此证实渐新世早期和上新世早期阿尔金经历了强烈的隆升,尽管阿尔金造山带经历的碰撞造山过程在早古生代就已结束,现今出露的阿尔金山系却主要是在新生代经受构造运动而隆起形成的。此工作也证实碎屑锆石年龄谱结合重矿物组合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地层物源和盆山耦合的方法。

    • 印支地块思茅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2012, 86(6):923-939.

      摘要 (1905) HTML (13) PDF 1.90 M (2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印支地块思茅地区的早白垩世红层开展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镇沅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52.4°,Is=45.5°,κ= 77.9,α95=6.3°;普洱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46.2°,Is=46.6°,κ= 50.9,α95=5.6°;江城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8.6°,Is=42.2°,κ= 117.1,α95=4.0°。普洱和江城剖面进行E–I磁倾角偏低检验,江城剖面不存在磁倾角偏低,普洱剖面由于偏角较分散,导致其伸展方向出现假象,理论磁倾角偏大,出现磁倾角偏低的假象。思茅地区各采样剖面之间的磁偏角差异表明,块体内部发生过差异性旋转变形,其变形过程不仅受控于边界深大断裂,也与内部小断裂活动关系密切。若进一步考虑华南地块白垩纪可能存在的磁倾角偏低现象,该结果表明印度支那地块思茅地区白垩纪以来相对于华南地块向南滑移量为570±310km,接近构造地质研究的推测值。

    • 长江中下游金属矿集区近地表速度结构层析成像实验及应用

      2012, 86(6):940-947.

      摘要 (1942) HTML (11) PDF 2.30 M (2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在金属矿集区采集获得的小道距、长排列接收的地震反射初至波走时数据,运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方法,首次得到长江中下游典型金属矿集区-庐枞火山岩盆地近地表1000m以上的交叉速度结构。各线精细的速度结构揭露出庐枞矿集区隐伏的正长岩体顶界面深度与起伏形态,发现岩体顶面凸起及陡变化部位与矿体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罗河铁矿、小岭黄铁矿、龙桥铁矿、马鞭山铁矿处对应着高速层顶界面的凸起。罗河断裂在lz06-1线与lz06-3线表现为明显的横向速度变化界面。这些结果表明,长排列的深地震反射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能够为金属矿集区深部隐伏矿床的勘探研究提供丰富的地壳浅表结构(0-1000m)信息。

    • 多种电磁测深技术在深部控矿构造探测中的应用研究—以泥河铁矿为例

      2012, 86(6):948-960.

      摘要 (1998) HTML (12) PDF 3.62 M (2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使用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该成矿带典型矿床深部结构进行探测,对认识深部矿床成因、总结找矿方法和深部找矿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内的泥河玢岩铁矿为实验区,开展了音频大地电磁(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和瞬变电磁(TEM)等电磁法探测实验;通过对AMT、CSAMT和TEM数据的处理和反演,发现三者相同测线反演结果反映的控矿地质体电性特征基本一致,但细节上存在一定差异。综合三种电磁测深反演结果,电性特征刻画了砖桥组火山岩地层分布,分辨出闪长玢岩体的隆起部位和基本形态,揭示了矿体的赋存位置。认为在合理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反演条件下,电磁测深能有效的区分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次火山岩与围岩的电性差异,找到控矿构造界面,从而推断出矿体的位置。

    • 北山地区月牙山-洗肠井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2012, 86(6):961-971.

      摘要 (2091) HTML (11) PDF 1.58 M (2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北山中带的月牙山-洗肠井蛇绿岩带是北山地区出露最好的蛇绿岩带之一,枕状玄武岩和堆晶辉长岩表现出轻稀土元素亏损-平坦的分配模式,(La/Yb)N=0.47~1.62,类似N-MORB;而相对于N-MORB则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与典型岛弧火山岩相似;即基性岩类同时具有类似岛弧火山岩和洋中脊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产出于弧后盆地的新疆库尔提蛇绿岩的基性岩及现代弧后盆地(Mariana)相似,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构造环境判别,基本反映出弧后盆地火山岩的特征。另外样品的εNd为较高的正值(6.11~8.17),表明其源区应为亏损地幔。结合研究区的沉积建造特征可以判断,月牙山-洗肠井蛇绿岩应形成于弧后盆地,与其北部的斜山-东七一山火山弧构成塔里木板块北缘的“弧-盆”体系。

    • 豫西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2012, 86(6):972-984.

      摘要 (1843) HTML (12) PDF 4.96 M (2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常见有Zoophycos,Taenidium,Thalassinoides, Teichichnus,Gordia,Nereites,Chondrites和Planolites等,部分灰岩层中还发育生物扰动构造。根据遗迹化石的形态、组成、产状、分布特征以及丰度、分异度、生物扰动程度的不同,在研究区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5种遗迹组构,包括类型A—Gordia-Planolites遗迹组构、类型B—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类型C—Zoophycos -Taenidium遗迹组构、类型D—Zoophycos-Speckle burrow强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E—Chondrites-Nereites遗迹组构。其中类型 C根据Zoophycos在剖面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又可细分为3种类型,即类型C-1,C-2 和C-3。结合宿主岩的沉积学分析表明,太原组碳酸盐岩中的遗迹组构主要分布于潟湖潮坪和台内浅滩(类型A)、浪基面之上的浅海上部或局限台地(类型B,类型C-1和类型C-2)和浪基面之下的浅海下部或开阔台地(类型C-3,类型D和类型E)沉积环境。

    • 青藏高原北羌塘他念他翁山吉塘岩群酉西岩组时代的确定

      2012, 86(6):985-993.

      摘要 (2019) HTML (9) PDF 939.68 K (2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北羌塘地区的吉塘岩群是否属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历来存在较大争议,对其形成年龄一直缺少有效同位素年代学限定。通过高精度的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他念他翁山一带吉塘岩群酉西岩组石英绿泥片岩(原岩为中性火山岩)形成年龄为(965±55)Ma,绿片岩(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1048.2±3.3)Ma,表明吉塘岩群酉西岩组形成时代为蓟县纪末—南华纪初。吉塘岩群酉西岩组可能代表Rodinia超大陆裂解早期伸展期间火山-沉积作用的地质记录。

    • 渭河中游全新世黄土剖面光释光测年及记录的古洪水事件

      2012, 86(6):994-1004.

      摘要 (1705) HTML (12) PDF 1.08 M (2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渭河流域进行广泛的考察,在中游咸阳附近一处阶地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里夹有一组3层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测量分析,证明所夹洪水沉积物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并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时间。应用红外后蓝光的SAR释光测年技术,获得该剖面9个OSL年龄值,确定渭河在距今3.2~3.0ka之间为一个洪水多发时期,暴发至少3次特大洪水事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3次洪水发生的年代分别是3.2±0.2ka、3.1±0.3ka和3.0±0.2ka,并建立了渭河中游河段古洪水事件的年代序列。这些年龄结果揭示了古洪水的频发与全新世大暖期相对应,气候转型期变化剧烈是导致特大古洪水暴发的主要原因。

    • ArcGIS在东昆仑西段铁矿资源综合信息矿产预测中的应用——以沉积变质型铁矿为例

      2012, 86(6):1005-1019.

      摘要 (1986) HTML (11) PDF 1.91 M (2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容摘要:结合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元找矿信息,通过对多元信息的发现、提取、转换和关联,并利用信息综合技术建立区域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进行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是目前矿产资源勘查领域信息找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和已知的7个沉积变质型铁矿(点)出发,结合野外验证分析,建立成矿模型与有利区提取模型,基于ArcGIS平台,建立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通过对多元资料的综合分析,并对各控矿因素进行综合评定,提取3个主要方面的预测因素:(1)沉积地层;(2)有利地球化学异常(Fe元素);(3)有利地球物理异常(原平面),根据这3个证据图层与已知铁矿(化)点的叠加合成空间相关性分析,运用证据权模型和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成矿有利度评价,结合遥感蚀变信息缩小找矿范围,圈定3个沉积变质型铁矿预测区,研究结果显示东昆仑西段地区具有较好找矿前景。

    • 中国庐山晚第四纪沉积岩系的石英形貌显微结构及环境过程

      2012, 86(6):1020-1030.

      摘要 (1723) HTML (10) PDF 864.63 K (2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庐山山地晚第四纪地层典型断面的系统调查,从地层剖面层序中筛选的微粒(ø = 1~3mm)石英颗粒进行环境电子显微镜观测研究,辨认出诸多显微结构-颗粒形态-变形构造-动力化学作用等,运用系统过程发展中的节点事件进行层型剖面的环境响应分析,采取综合指标表征地球表层过程及环境响应情景,明确划分出四个古气候环境发展阶段,由下往上分别表现为冰期环境-间冰期环境-冰缘环境-冰后期环境,为深入研究及科学认识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化过程及全球变化提供了新的基础依据。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