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
莫雄,关奇,王伟,刘军平,孙载波,卢晓萍,董啟兴,王涛,许欢,吕伟
2025,71(2):361-37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62
Abstract:
通过详细追索调查,笔者等在禄丰盆地滑石板村一带发现大规模的恐龙足迹化石产地,产于白垩系下统马头山组下部紫红色钙粉砂质泥岩层面。足迹主要有蜥脚类、兽脚类、鸟臀类恐龙足迹等,足迹指示恐龙运动方向明显、足迹深度自南向北变化体现了古湖泊位于产地南部的古地理特征;鉴于足迹类型丰富、数量庞大、保存完整,为深入研究滇中地区早白垩世恐龙演化、生存环境及科普提供重要研究材料。
-
2025,71(2):372-39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32
Abstract:
湖北南漳—远安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三段顶部发育一套典型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笔者等通过野外工作,结合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总结了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及沉积环境。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由亮色纹层与暗色纹层交替平行堆叠而成,纹层单元(成对出现的亮色纹层与暗色纹层)平均厚度0. 22~0. 62 mm,亮色纹层的主要成分为微亮晶方解石,基本不含有机质;暗色纹层则是以黏土矿物、泥晶方解石以及有机质为主,并发现了大量胞外聚合物以及莓状黄铁矿。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面扫实验结果表明Sr元素浓度整体较高,其浓度范围在200×10-6~460×10-6;而Ba元素浓度在亮色纹层中较低但在暗色纹层中较高,总体小于80×10-6。较高的Sr/Ba值表明了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整体沉积于高盐环境中。通过对嘉陵江组沉积速率的计算推测出该纹层的形成由季节性周期变化控制。基于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的宏微观特征,认为亮色纹层形成于秋—冬季,主要成因机理是化学沉淀;而暗色纹层形成于春—夏季,成因机理包括底栖微生物席对沉积物的捕捉,微生物的生物矿化作用和有机矿化作用产生的微泥晶碳酸钙即自生泥晶以及悬浮在水体中的微生物与黏土矿物的相互吸附沉降。综合这一系列沉积特征以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整体沉积于凝滞、还原、高盐的潮坪低洼环境中。
-
2025,71(2):392-40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55
Abstract:
前人对晚侏罗世时期华北克拉通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岩石圈地幔性质转变时间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等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带首次发现了晚侏罗世辉绿岩,对其开展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并对其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辉绿岩中获得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为152. 3±2. 3 Ma,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辉绿岩SiO2含量为48. 99%~50. 43%,K2O含量为1. 52%~2. 04%;TiO2含量为1. 77%~2. 05%,里特曼指数σ=3. 64~5. 78,镁指数Mg#=43~46,其属于大陆板内碱性玄武岩系列。稀土总量ΣREE=211. 55×10-6~261. 36×10-6;LREE/HREE为11. 36~12. 11,(La/Yb)N=13. 92~18. 09,(Gd/Yb)N=2. 44~3. 12,轻重稀土分馏强烈,重稀土分馏强烈;δEu=0. 91~1. 0,具微弱负铕异常—无异常。晚侏罗世辉绿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拉张环境,属于洋岛型镁铁质岩浆岩,地幔源区为古亚洲洋俯冲洋壳改造的大洋型原始地幔。冀西北晚侏罗世辉绿岩为华北板块北缘首次发现,是区域上最早的古太平洋板块回撤的地质记录。
-
2025,71(2):405-42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52
Abstract:
海原断裂带西段老龙湾盆地沉积一套晚新生代红色碎屑物,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由于缺乏高精度的地层年代学研究,现有的工作笼统地将这套晚新生代沉积物划分为新近系甘肃群,导致老龙湾盆地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响应的认识存在争议。本文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老龙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开展了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建立了老龙湾盆地约13.61~2.58 Ma磁性地层年代学格架。结合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将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地层划分为2个岩石地层单位:咸水河组(N1x)和临夏组(N1-2l)。咸水河组沉积于晚中新世(约13.61~8.11 Ma),为一套砖红色砂质中砾岩、块状中砂岩、粉砂质泥岩,为晚中新世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与下伏早志留世肮脏沟组灰绿色变质砂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临夏组沉积时代为晚中新世—上新世末(8.11~2.58 Ma),为一套厚层浅砖红色中砂岩与中—粗砾岩互层,偶含巨砾岩,总体上表现为“砂砾互层”,为河流相沉积,与下伏咸水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区域上,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咸水河组和临夏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可与邻区新近纪地层进行对比,从而统一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近纪地层系统,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提供了地层学依据。
-
2025,71(2):421-43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51
Abstract:
高含量有机质是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油气富集的物质基础,而有机质的富集通常具有层状和带状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展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对陆相页岩油勘探、页岩油成藏机理的研究及开发成本控制带来了重大挑战。因此,陆相页岩油气储层有机质富集机理与非均质分布等关键科学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阐明。通过综述有机质的来源、沉积与埋藏过程,强调该过程的复杂性受到有机质类型多样性的控制。整个过程涉及复杂的生物化学与电化学反应。进一步分析了古气候、古介质和古地理等因素对有机质生产、分解、保存和稀释的重要影响。结合我国陆相含页岩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总结并划分了3类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模式,即咸水坳陷型“生产力”模式、咸水断陷型“混合”模式和淡水坳陷型“保存”模式。
-
2025,71(2):439-45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22
Abstract:
受南水进京、地下水压采、限采和生态补水等新水情影响,北京冲洪积平原地面沉降出现新的演化特征。本文以北京冲洪积平原为研究区,在多年区域和站内长序列多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水情下北京地面沉降呈现出的新变化。结果表明:①2015年后,北京地下水降落漏斗和沉降速率均明显减小,2022年部分沉降中心消失并转为上升;②在冲洪积扇顶部,沉降对水位变化的响应速度较快并呈明显的弹性变形,浅部地层先于深部地层开始上升;在冲洪积扇中下部,地层压缩释水和地下水补给相对较慢,沉降滞后于水位的变化,以浅部地层上升和塑性变形为主;③新水情下不同层位地下水位越流补给发生变化,天竺站62~85 m粉质黏土层分别受上、下含水层补给,90~120 m粉质黏土层则向上、下含水层越流释水;④沉降对水位回升的滞后反应与地层岩性有关,天竺站上升趋势由浅部地层向深部地层发展,深部地层上升滞后于水位回升的时间明显短于浅部地层。研究结果有助于在新水情形势下重新评估北京地面沉降防控政策效果及为后续制定精细化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
2025,71(2):451-45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12.021
Abstract:
近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被SCOPUS和EBSCO两个国际数据库收录,并顺利完成收录协议的签署和文章获取授权工作,连续两个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标志着《地质论评》在学术质量、影响力、标准化、国际化、规范化等方面得到了国际认可,这将进一步促进学会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加快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
曹磊,张成,张青,姜春伟,李奥冰,邵永旭,汪兴韦,刘启凡,付乐兵
2025,71(2):452-47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35
Abstract:
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位于内蒙古中北部查干敖包—东乌珠穆沁旗构造岩浆岩带中部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格勒敖包正长花岗岩体和二长花岗岩体对揭示贺根山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以格勒敖包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锆石U- 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研究表明,格勒敖包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分别于321. 3±2. 8 Ma、306. 7±2. 4 Ma侵位,岩石总体富SiO2,贫CaO、MgO、P2O5、TiO2,K2O+Na2O、Al2O3、Fe2O3T含量中等,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和Rb、Th、U、Zr、Hf等微量元素,亏损重稀土和Ba、Sr、Nb等微量元素,具负Eu异常。两类岩石的锆石εHf(t)值变化于7. 6~13. 1,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511~928 Ma。综合分析认为,格勒敖包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晚石炭世,属分异的I型花岗岩,其岩浆源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岩石形成于俯冲带岛弧环境,为贺根山洋俯冲作用的产物。格勒敖包晚石炭世弧岩浆岩的识别与确定,表明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在晚石炭世并未关闭,而是处于大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
-
骆念岗,崔建宇,翟富荣,李志锋,蔡超,田晓辉,梁帅,姚玉健,许卫江,白博文,时彬
2025,71(2):471-48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35
Abstract:
南芬BIF(Banded iron formation,条带状含铁建造)是鞍山—本溪地区重要的铁矿床之一,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新太古代鞍山群茨沟岩组含铁岩段中,自下而上由 Fe1、Fe2和Fe3 3个铁矿体组成。矿石类型主要为磁铁石英岩、透闪磁铁石英岩、赤铁磁铁石英岩和赤铁石英岩。根据矿物组合和共生序列,成矿演化期次可分为5期:沉积期、成岩期、区域变质变形期、热液改造期、表生氧化期。为了查明南芬BIF的成矿流体特征,本文在对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共生关系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镜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相学、显微测温等技术手段,对该矿床中不同类型磁铁石英岩中的石英开展了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果显示,南芬铁矿主要发育3类包裹体,分为Ⅰ类次生包裹体、Ⅱ类气液两相原生包裹体(Ⅱa类液相包裹体、Ⅱb类气体包裹体)和Ⅲ类含液相CO2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南芬铁矿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峰期发育Ⅲ类和Ⅱb类包裹体,峰期变质流体均一温度为283. 2 ~ 423. 5℃,盐度范围为3. 39% ~ 9. 47% NaCleqv,显示高温低盐度特征;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峰期后发育Ⅰ类、Ⅱa类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91. 3 ~ 308. 8℃,盐度范围为2. 24% ~ 10. 61% NaCleqv,均一温度及盐度范围均较宽。综合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其他地质证据,认为区域变质峰后阶段变质流体具有多期性的特点。
-
李康硕,陈公正,王金芳,成义,杨良森,井新奎,李元申,刘辰雨,陆泽芊,宋宇桐
2025,71(2):488-51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25
Abstract:
冀北康保县北沙城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是北沙城铅锌银铜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之一。为查明北沙城岩体成因及其与北沙城矿床之间的成因关系,笔者等对北沙城岩体开展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 Pb测年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76. 1 ± 0. 6 Ma、274. 9 ± 0. 7 Ma,为早二叠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均具有高硅、富碱、过铝质的特征,其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式,具中等Eu负异常(0. 44~0. 62),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Sr等高场强元素,二者为同一岩浆系统不同演化程度的产物。北沙城岩体εHf(t)值为 -7. 37~-14. 54之间,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763~2215 Ma之间,表明北沙城岩体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岩浆氧逸度(NNO)在-4. 78~-0. 11之间,黑云母结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740~766℃和280~441 MPa,似斑状花岗岩含水量在11. 3%~13. 2%,花岗斑岩含水量在8. 00%~8. 30%之间。低氧逸度和过早的流体出溶不利于Pb、Zn、Cu的富集,北沙城岩体可能并非成矿岩体。
-
2025,71(2):511-52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51
Abstract:
江西拥有丰富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其中宁都蓝田、遂川汤湖等地热水的水温较高,地表水温79~86℃,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与远景。笔者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野外水文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热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开展了系统的地热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对蓝田、汤湖中温地热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蓝田、汤湖地热水化学类型分别为SO2-4·HCO-3—Na+型和HCO-3—Na+型,其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分别为890~1100 m和1040~1220 m;地热水14C年龄分别为16.17±0.14 ka和14.62±0.11 ka。SiO2地热温标及地温梯度计算表明,地热水热储温度分别为146.32℃和133.79℃,循环深度分别为3258 m和2760 m。地热水属于大气降水入渗后,地下水温随地温梯度不断增温形成地下热水,热水再通过断裂上升,至地表形成地热水的大气降水深循环成因机制。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揭示江西及其周边省份中温地热水成因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及较高的学术价值。
-
2025,71(2):524-53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75
Abstract:
江西省武功山地区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但西部地区地热水中氟浓度较高,制约了区域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次研究在武功山西部地区共采集22组水样,基于地热水物化参数和氢氧同位素数据,识别地热水补给来源,估算补给高程、循环深度、热储温度和冷热水混合比例,揭示地热水成因机制;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氯碱指数图和离子比例关系图等方法,基于氟富集的水化学条件及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两方面探究高氟地热水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和地热水以Ca2+、Na+和HCO-3为主,水体呈碱性,高氟水主要存在HCO-3-Na+型地热水中,氟浓度超过国家标准3~13倍,地表水和浅层冷水样品氟浓度均未超出国家标准;地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1011~1422 m,循环深度为470~1893 m、热储温度为64. 9~113. 1℃,地热水中冷水混入比例为0. 68~0. 93;地热水化学组分受地质因素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影响,富氟矿物风化、溶解是高氟地热水中氟的主要来源,阳离子交换作用和碱性地热水环境影响地热水中氟富集。
-
2025,71(2):537-54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65
Abstract:
水生态保护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浅层地下水是水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明晰该区域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统计分析、Gibbs图、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等多种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苏州市吴江区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处于偏碱性环境,阴离子主要以HCO3- 为主,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微承压水大部分属于微咸水和咸水,且微承压水中的NH4+含量高于潜水中NH4+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地下水中的大多数主要离子主要受自然过程的调控,高浓度的Na+、Mg2+、NH4+有利于I-在地下水中的富集;因子分析中提取的4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85.375%,并分别与盐度、有机物、酸碱度和硫酸盐有关,总体来说,盐度、酸碱度和硫酸盐与自然过程有关,因子2代表了人为过程,而人为过程和自然过程不能完全分开。
-
2025,71(2):537-54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65
Abstract:
水生态保护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浅层地下水是水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明晰该区域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统计分析、Gibbs图、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等多种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苏州市吴江区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处于偏碱性环境,阴离子主要以HCO3- 为主,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微承压水大部分属于微咸水和咸水,且微承压水中的NH4+含量高于潜水中NH4+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地下水中的大多数主要离子主要受自然过程的调控,高浓度的Na+、Mg2+、NH4+有利于I-在地下水中的富集;因子分析中提取的4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85.375%,并分别与盐度、有机物、酸碱度和硫酸盐有关,总体来说,盐度、酸碱度和硫酸盐与自然过程有关,因子2代表了人为过程,而人为过程和自然过程不能完全分开。
-
2025,71(2):547-54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10.045
Abstract:
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矿床学家和矿产勘查学家,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前主席、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裴荣富先生,于2025年1月25日在北京辞世,享年101岁。
-
杨海波,陈学勇,韩杨,张景坤,郭文建,乔桐,苏加佳,胡浩然,杨皩,杨小艺,刘成林
2025,71(2):548-56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11
Abstract: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陆续发现了资源量较大的凝析气藏,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周缘的多个凝析气藏也显示出深层勘探的潜力。针对沙湾凹陷凝析气藏的烃类流体特征和形成机制不清晰的科学问题,笔者等采用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运用经验统计法来识别油气藏类型,分析油气相态特征及其来源。主要认识如下:①沙湾凹陷二叠系主要存在带油环凝析气藏,中佳2- H井为典型带油环凝析气藏井,研究区存在风城组为烃源—断层垂向输导—温压控制的原生型和天然气气侵共同作用形成的次生型凝析气藏;②结合P—V—T相图分析沙湾凹陷二叠系凝析气藏烃类流体C7+占比较小,挥发性油藏地层温度明显低于临界温度,地饱压差较小,黑油油藏地层流体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析温度都较高且临界压力较小;③根据新光井区凝析气藏的气油比要高于13000 m3/m3,且新光1井凝析气藏属于无油环凝析气藏可判断新光1井为原生型凝析气藏;中佳2- H井凝析气藏正构烷烃损失率达到90%,且研究区存在混合来源气,证实该凝析气藏曾遭受气侵作用。笔者等提出的凝析气成因可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准噶尔盆地凝析气成藏的研究和资源评价提供方法支持。
-
2025,71(2):563-57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31
Abstract: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中—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地处盆地西缘,构造活动复杂,断裂分布规律及控藏机制不明。基于岩芯、成像测井、裂缝面方解石C—O同位素及U- Pb同位素定年实验,对洪德地区长6~长8油层组断裂的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探讨了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洪德地区裂缝多集中在延长组下组合,以垂直和高角度的剪切缝为主,裂缝部分充填方解石与石英,可见明显过油痕迹;②裂缝走向以北东东—南西西向占绝对优势,近东西向次之,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末期以及晚白垩世早期3期,对应的O同位素换算温度分别为115. 39℃、139. 83℃和153. 55℃;③缝面方解石U- Pb同位素年龄表现为170. 6±6. 1 Ma、143±12 Ma、104±32 Ma 3期,北东东向主断裂的活动时期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对应于燕山运动期二幕至三幕,与长8油藏的成藏期相吻合。综上分析认为,天环拗陷延长组断裂改善了低渗透储层的物性,起到沟通油源和运移通道的作用,促进了油气在远源砂体中运聚成藏。
-
2025,71(2):579-58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01
Abstract:
穿越黄土状土地区的铁路,在列车荷载长期作用下极易发生沉降。笔者等以冀南黄土状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人工探井、室内试验测试等方法,探明了黄土状土的分布特征和湿陷等级。针对铁路穿越区广泛分布的中等湿陷性黄土状土,采用动三轴仪分别开展了单样多级加载和平行多样恒定幅值动力加载试验,研究了黄土状土在不同固结比、围压、动应力、振动频率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并与不同等级湿性土进了对比。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①冀南东部平原黄土状土湿陷性程度轻微—中等,局部强烈,西部地区和山前台地黄土状土湿陷程度强烈,轻微、中等、重度湿陷性土面积占比分别为:4.9%、21.8%、8.5%,湿陷系数(δs)最大可达0. 14;②动应力大小是影响中等湿陷黄土状土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土体产生破坏前后存在一个临界动应力比,介于0.37~0.38,当动应力比小于临界值时,试样出现了应变硬化现象,超过临界值后,试样应变软化现象显著;③在列车荷载相同的情况下,列车振动频率越高,土体动应变越小但是变幅减缓;④相同条件下,黄土状土轴向动应变随δs的减小呈缓慢减小趋势,与非湿陷性土相比变化尤为显著,差值最大达1.02%。研究成果对黄土状土地区城市轨道建设路基灾害的防治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2025,71(2):590-6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21
Abstract:
双岔沟泥石流沟地处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该沟于1982年爆发过大型泥石流,并在2011~2013年每年夏季爆发过泥石流,大量泥石流堆积物顺沟而下,堵塞道路及河道,对国道G247、沟口村民及九绵高速(九寨沟—绵阳高速)造成威胁。对此,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及无人机航拍数据,笔者等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致灾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治理措施防治效果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该沟泥石流容重为1. 39~1. 67 t/m3,洪峰流量为42. 6~112. 7 m3/s,属于稀性泥石流。泥石流运动演化数值模拟表明,在10年一遇流量情况下,泥石流启动后于800~1000 s时段内将通过双岔沟大桥并可能对桥墩造成冲击,此时泥石流流速为4. 15 m/s,1200 s后泥石流到达堆积区,对沟口建筑及河道造成威胁。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在堆积区泥石流流速随运动距离增加而减小,对桥墩的冲击力在桥墩底部最大,并随高度及桥墩与沟口距离增加而下降,特别是前者下降幅度较大;泥石流遇到桥墩后被分成左右两股快速向桥墩侧后方扩张,泥石流冲出物不仅对桥墩形成冲击力还会堆积在桥墩附近对桥墩造成横向压力。流固耦合分析表明,泥石流洪峰通过桥墩过程中,泥石流流体将出现“爬高”现象,首先接触到泥石流龙头的桥墩基底将产生最大压强115. 0 kPa,随后压强呈“半椭圆环”状分布顺桥墩竖直向上传递,桥墩最大主应力为0. 75 MPa,受此影响在桥梁顶端将产生位移约 0. 21 mm。
-
2025,71(2):607-62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3.115
Abstract:
笔者等综述了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地球动力学、成矿机制、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以及新兴地球探测技术等重要领域。在构造演化方面,数值模拟和高精度地球物理观测手段的进展促进了对俯冲带、造山带和大陆裂解过程的深入理解,并对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成矿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对关键金属(锂、钴、镍、稀土等)矿床、造山型金矿床、斑岩型铜金矿床和IOCG型矿床的成因机制有了新认识,同时还应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矿产资源预测。能源资源勘探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油气成藏机制、地热能开发利用和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关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新兴地球探测技术,包括高精度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成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矿产勘探、资源评价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地球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创新,加强数据共享与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
2025,71(2):625-63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12
Abstract:
笔者等以湖南省龙山县乌龙山为研究区,基于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围绕土壤富硒程度、环境质量、灌溉水质及农作物硒含量等4个方面开展综合评价,划定出天然无公害富硒土地区域,并结合该区域土壤硒成因进行分析,探究土壤硒来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Se含量为0. 19 ~0. 84 μg/g,平均值与中位值分别为0. 48 μg/g和0. 45 μg/g,是全国表层土壤的2. 24倍。土壤Se含量大于0. 4 μg/g的土地面积为15. 18 km2(22770亩, 1亩=2000/3 m 2),占研究区72%,具有较高的富硒开发前景。②研究区土壤As、Hg、Cr和Pb等元素含量均低于GB15618- 2018《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Cd元素含量均低于筛选值的占比为62%,土壤环境质量优良,灌溉水质良好,农作物富硒率为80%。③研究区土壤中Se与Cd、Cu、Hg、Ni、Pb、Zn、P、N和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土壤剖面垂向上,呈现出表聚性特征,土壤Se含量主要受有机碳、黏土矿物、酸碱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等共划定天然无公害富硒土地13251亩,通过对Se成因分析,研究区天然富硒土壤中Se元素来源于黑色炭质硅质岩层的冲洪积成土母质,来源稳定,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富硒农产品种植、富硒产业开发、支撑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
高磊,杨瑞东,高军波,倪莘然,李鑫正,彭柔,刘林林,高川黔,吴桐
2025,71(2):635-65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32
Abstract:
盘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Ediacaran, ≈震旦纪)最早被描述的生物分子,也是全球埃迪卡拉生物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重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生态系统,了解“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的早期演化至关重要。Aspidella是埃迪卡拉纪圆盘状化石的一个形态属,也是全球分布的埃迪卡拉纪沉积物中的典型化石。笔者等描述了在贵州清镇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桃子冲组下部硅质岩中,首次被记录的埃迪卡拉纪疑似Aspidella盘状化石(cf. Aspidella),表现为以同心圆环、中央凸起和凹痕为特征的圆盘,三维结构扫描观察到其明显的阶梯状圈层变化。笔者等倾向于认为桃子冲组cf. Aspidella作为底栖软躯体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其内部沉积物是在海水正常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并发现了含Fe、Al物质的固着器生物膜碎片。证实生物固着器官受到微生物席的影响优先保存,而茎干和复叶却消失不见,黏土和砂砾的差异压实作用导致死亡后的生物固着器的球壁上产生了阶梯状的轮廓。结合贵州清镇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桃子冲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组合与华北、柴达木地块的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的相似性,以及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全球古地理格局,华南板块由中纬度持续地向华北、柴达木地块所处的低纬度区域漂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埃迪卡拉纪晚期生物分子在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得到种群延续的诱导因素,并进一步扩展了经典埃迪卡拉型化石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
-
黄少英,雷钰薇,罗彩明,段云江,亢茜,吴鸿翔,王子一,章凤奇,程晓敢
2025,71(2):655-66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62
Abstract:
库车拗陷位于天山造山带东南缘,其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和古地貌长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系统搜集和分析库车拗陷的拜城、黑英山、库车河等中生界剖面碎屑锆石样品16件、共计1406个U- Pb测年数据,与来自伊犁和准噶尔南缘的中生代盆地的17件碎屑锆石样品的U- Pb年龄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探讨了库车拗陷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和天山造山带古地貌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库车拗陷的主要物源区为南天山和部分中天山南缘,伊犁盆地中生代沉积物的主要来自于伊犁—中天山和部分南天山区域,而准噶尔盆地南缘则主要接受来自北天山的沉积物。碎屑锆石的物源记录到3期的物源转变,物源转变时期分别位于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库车拗陷在中生代经历了两阶段成盆过程,三叠纪挤压构造事件之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为伸展裂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为拗陷盆地,区域上发生由挤压到伸展再到挤压的构造转换。天山造山带中生代早期隆起地貌主要是中天山,白垩纪晚期受挤压,南天山快速隆升,总体上天山造山带古地貌对其两侧中生代盆地构成显著的分割作用。
-
李绍瑞,赵东方,谭秀成,胡广,罗文军,苏琛,曾建军,邓禹,吴昊
2025,71(2):670-68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02
Abstract:
硅质岩作为一类广泛分布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化学—沉积岩,在古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领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硅质矿物沉淀过程中微生物参与的证据不断丰富,微生物硅化模式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关于微生物在硅质矿物沉淀过程中的角色,目前仍有不同认识。前人普遍认为微生物在硅质矿物沉淀中起“被动”作用,即在溶解硅过饱和的条件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为硅质矿物沉淀提供成核位点,再通过阳离子桥接、氢键结合或静电吸引等方式,使得硅质矿物在微生物表面沉淀。但最近研究发现,即使在溶解硅欠饱和的条件下,前寒武纪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Mg2+桥接也能促进硅质矿物沉淀。这意味着溶解硅过饱和并非前寒武纪硅质岩形成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暗示前寒武纪海水溶解硅浓度可能被高估,并未达到饱和状态。同时,微生物硅化过程中硅化基因的表达也暗示了前寒武纪海水溶解硅浓度可能早在中元古代就开始降低,远早于前人预测的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早期。由此可见,微生物硅化对完善地质历史时期海水硅循环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准确评估溶解硅浓度降低的时间和具体溶解硅浓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更细致的研究。
-
隋少强,向鹏飞,贾艳雨,朱咸涛,高飞,王茜,罗璐,杨志波,季汉成,鲍志东
2025,71(2):683-69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42
Abstract:
鲁西碳酸盐岩岩溶热储分布面积广,热水储量大,是山东省地热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笔者等利用残余厚度厚法或“印模”法恢复了鲁西地区怀远期、加里东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五期古地貌,各期岩溶高地、岩溶缓坡、岩溶洼地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继承性及差异性。现今热储经历了6个时期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及埋藏岩溶综合影响而成,印支—燕山期构造格局决定了区内南、中、北段的岩溶热储发育演化差异性。结合各期古地貌及断裂分布特征,圈定了菏泽凸起、单县凸起、阳谷凸起等热储勘探有利区,以期为未来地热资源勘探提供指导。
-
2025,71(2):694-7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41
Abstract:
裂缝的发育情况对页岩储层的储集空间、页岩油气的保存条件、页岩气井产能、水力压裂效果等都有影响。因此,页岩裂缝预测对研究页岩油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是目前有效的裂缝预测方法之一,笔者等以四川盆地自215井区为例,通过将测井数据与地震资料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较高、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较高的优点。利用与岩石的内部结构、矿物组分、孔隙度等有关,可定量地表征岩石的抗形变能力,进而用于描述裂缝发育特征的杨氏模量、泊松比两项参数。将其与连续小波变换提频处理后的地震资料结合起来,进行联合反演,得到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区域特征,进而对自215井区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预测。在实际应用中,两种参数单独反演的结果对裂缝的预测并不全面,甚至可能出现部分区域预测结果相悖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自215井区裂缝预测的精度。该文通过建立泊松比与杨氏模量两个参数单独反演得到的数据体进行相干运算,建立自215井区的裂缝发育概率模型,实现了全区的高精度裂缝发育预测。并结合该区微地震监测资料对裂缝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裂缝预测结果吻合率达80%以上。证明了该方法在裂缝预测中的适用性,可为其他地质条件相似地区的页岩裂缝预测提供借鉴方法。
-
2025,71(2):707-7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52
Abstract:
以南岭北麓湘江上游重点生态区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中的水量平衡法、泥沙输移比模块和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开展水源涵养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石漠化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通过等权叠加获得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及生态敏感性评价分布图。结果表明:①区内水源涵养功能极度重要区面积为5365. 90 km2,31. 86%;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度重要区面积1779. 61 km2,10. 57%;石漠化极敏感区面积为11. 38 km2,0. 07%;水土流失极敏感区面积436. 40 km2,2. 59%。②区内生态极度重要区面积5930. 25 km2,35. 21%;生态极敏感区面积443. 55 km2,2. 63%,主要分布在道县、东安县、桂阳县、宁远县以及双牌县。③区内生态保护等级V级区域面积占比最大,有36. 71%,主要分布在山脉较多、植被茂盛的区域。④区内生态本底优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石漠化风险存在,历史矿山集中分布区的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较高。
-
2025,71(2):71029999-71029999, DOI:
Abstract:
-
2025,71(2):2025020000-2025020000, DOI:
Abstract:
-
2025,71(2):2025020001-202502000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3.055
Abstract: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铜、镍、钴、锂等4种典型新能源矿产消费的快速增长,未来需求仍将强劲,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缘政治属性不断增强、大国间竞争日益激烈,开展国外近20年来新能源矿产勘查进展研究,对深化新能源矿产基础地质研究、优化我国全球新能源矿产全产业链布局和指导中资企业进行境外新能源矿产矿业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外近20年铜、镍、钴、锂四种矿产勘查进展的总体形势、主要国家与地区勘查进展、勘查新发现重要矿床分布特征、重要矿床勘查新进展、取得勘查进展的主要矿床类型与成矿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铜、镍、钴、锂的近20年资源总量净增量均在1倍以上,尤其是锂矿增量达2倍多,但净增量均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②斑岩型铜矿、红土型镍矿、砂页岩型铜钴矿、盐湖卤水型锂矿分别是铜、镍、钴、锂等矿产勘查进展贡献最大的矿床类型;③环太平洋铜多金属成矿带、东南亚镍矿带、中非铜钴矿带、“南美锂三角”锂矿带分别是铜、镍、钴、锂等矿产勘查进展贡献最大的成矿带;④大型矿业公司掌控大部分勘查增量;⑤产生了一些新兴的铜、镍、锂、钴等矿产资源国家。未来,中国应加快统筹优化境外铜、镍、锂、钴的矿业全产业链布局,新兴国家可作为新支点。
-
2025,71(2):2025020002-20250200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3.015
Abstract:
白沙冲复式岩体是个旧东区出露的为数不多的岩体之一。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该岩体北部为肉红色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南部为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且有矽卡岩型锡矿产出,因此是探讨岩浆活动与锡成矿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对岩体中不同岩性花岗岩和矽卡岩型锡矿体开展了新的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研究。浅肉红色花岗岩结晶年龄约为89 Ma,而灰白色花岗岩下交点年龄为79 Ma,矽卡岩锡石年龄为84 Ma。尽管岩体中黑云母均为铁叶黑云母,但灰白色花岗岩中主要为再平衡黑云母。因此,推测成矿以后,仍有较强热液活动,持续了约4 Ma。矽卡岩中石榴子石主要为以钙铁榴石为主的钙铁—钙铝榴石类质同象混晶(And55. 58~97. 28Cro 0. 16~39. 51 (Ura+Pyr+Spe+Alm) 1. 58~5. 19),形成于矽卡岩的早阶段,较封闭、水/岩比值较低的弱氧化的中性流体。锡石中Al—Fe、Ga—Fe均呈正相关关系,单颗粒锡石明暗变化与Fe含量有关,表明其结晶过程中存在明显的Fe对Sn的耦合替代,可见形成矽卡岩的岩浆流体具有富Fe的特征。
-
2025,71(2):2025020003-202502000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3.021
Abstract:
随着全球油气需求日益攀升,油气勘探需求不断增加,并推动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支撑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重视油气勘探技术研发,关注勘探装备、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笔者等搜集并整理了2023年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年会和应用地球科学与能源国际会议两大国际会议发布的地震勘探新装备及地震采集新技术,总结了近年来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发展趋势。地震采集装备总体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地震采集装备的研发方向集中在可控震源、陆上节点系统、海上节点系统等方面;采集技术总体围绕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高分辨率方向发展。
-
邢仕,刘川,王璇,李延康,李彪,韦文国,张金达,张殿领,刘子江,李连柏,韩晓东
2025,71(2):2025020004-202502000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3.035
Abstract:
长凝BIF铁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北缘,冀东“司家营—马城—长凝(司马长)”成矿带南端。截至2023年底,矿区共圈定铁矿体18条,探求铁矿石推断资源量5. 65亿吨。目前,关于长凝铁矿的科研资料几乎从未见诸报端。本文对长凝铁矿区的黑云斜长变粒岩、钾化混合花岗岩、磁铁角闪石英岩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对围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和矿体夹层钾化混合花岗岩开展了LA- ICPMS锆石U- Pb定年。对黑云斜长变粒岩和钾化混合花岗岩的原岩恢复,表明黑云斜长变粒岩的原岩可能为中性火山岩,钾化混合花岗岩的原岩可能为花岗岩或流纹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长凝BIF的形成背景与火山弧密切相关,可能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背景。铁矿石磁铁角闪石英岩的稀土配分曲线呈现出轻微的左倾形态,发育明显的La、Eu、Y的正异常,Y/Ho的值32. 67~48. 18,均值37. 01,表明长凝地区的铁矿石继承了海水和热液的特征,其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海底热液和海水的混合。黑云斜长变粒岩15个测点的上交点年龄为2655±44 Ma,可能代表了黑云斜长变粒岩原岩的形成年龄;钾化混合花岗岩的12个测点上交点年龄为2516±74 Ma,该年龄可能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变质—热事件的反映,原岩中的铁质矿物在这一事件中被改造和富集,最终形成铁矿体。
-
2025,71(2):2025020005-202502000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3.011
Abstract:
从近年来对地球内部成像的研究结果看,不仅青藏高原和周边形成多个盆—山连结的构造,整个特提斯构造带都充满了显生宙的盆山构造。笔者等研究表明,大陆碰撞作用不是盆山构造形成的主因,而碰撞后的陆—陆俯冲作用才是盆山构造形成的主因。盆山构造的形成动力学作用模式可描述如下:在大陆块碰撞完成后,大洋岩石圈全部俯冲到软流圈,上地幔发生从大洋岩石圈俯冲到软流圈并拆沉消减的转换;开始在碰撞缝合带两侧形成盆山。随陆块运动能量的继续推动,其中一方的陆块向另外一方陆块的地壳下方俯冲,大陆岩石圈进一步变形,才形成一系列的盆山构造,并造成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的富集。整个特提斯构造带,就是全球矿产最为富集的区带。
-
2025,71(2):2025020006-20250200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3.045
Abstract:
华南晚中生代经历多期伸展—挤压构造应力场的反转,早—晚白垩世之间伸展转为挤压的构造反转已被广泛证实, 晚白垩世晚期华南板块构造反转的证据相对较少。海南岛位于华南板块南部,是古太平洋构造域和古特提斯构造域的叠置区,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岩浆事件,是研究华南和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研究基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岛北部福山凹陷陆区部署实施的地热科学探井—福深热1井,首次在海南岛北部发现一套介于古近系和白垩系之间的花岗质夹层,对花岗质岩芯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分析。研究发现,该套花岗质夹层主要由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成,多发生矿化蚀变;锆石U- Pb结果为260.7 ~ 250.0 Ma,表明该套花岗质岩石的结晶时代为中二叠世—早三叠世。结合古近系长流组和白垩系报万组沉积时代,本研究将该套花岗质岩石的抬升时间限定在晚白垩世中—晚期—古新世之间。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油气钻井、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在海南岛北部识别出一期白垩纪晚期NW—SE向挤压构造,为华南晚中生代伸展—挤压构造转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
2025,71(2):2025020007-202502000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3.001
Abstract:
识别断缝体规模与成因,描述裂缝单元的发育展布及其空间配置关系,对于致密—低渗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断层与裂缝之间复杂的伴生关系,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长期依赖地质专家的经验判别与解释,地质解释成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断缝体油藏精细建模与储能预测水平。笔者等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知识库建设框架,针对断缝体实体特有的多重复合结构,提出了一种“体—带—段—缝”层次结构,以参数化、定量化的描述对断缝体地质实体及其组成要素进行精细刻画,对断缝体露头剖面上的裂缝带和裂缝单元解释结果进行结构化组织和管理,设计并开发软件系统进行参数计算与统计制图,实现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断缝体露头地质知识库服务平台。笔者等提出的知识库建设方案可有效提高断缝体油藏的统计分析效率,为断缝体油藏储层建模和智能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工具支持。
-
2025,71(2):2025020008-202502000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3.025
Abstract:
前人对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玄武粗安岩研究薄弱,对于中—晚侏罗世转折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特征研究不足。笔者等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带的髫髻山组玄武粗安岩开展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其岩石成因和地幔源区进行研究。玄武粗安岩SiO2含量为48. 73%~53. 23%,MgO含量为2. 78%~3. 79%,TiO2含量为1. 65%~1. 93%,Mg#为35~43,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玄武粗安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推测其可能是经历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以及地壳混染作用,由原始地幔含角闪石尖晶石—石榴辉石岩低程度部分熔融(1%~5%)形成,受到古太平洋俯冲板片熔体交代作用,交代的俯冲板片熔体源于年龄小于25 Ma的大洋板片熔融。玄武粗安岩代表晚侏罗世早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地幔主要受古太平洋俯冲作用改造。中—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由古亚洲洋陆壳富集组分交代的亏损地幔演化为古太平洋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原始地幔。
-
2025,71(2):2025020009-202502000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3.002
Abstract:
准确判识硅质岩的成因机理一直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硅质岩的直接示踪同位素,硅同位素(Si同位素)在揭示硅质岩成因机理方面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高精度Si同位素测试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Si同位素示踪不同硅质岩的硅质来源、迁移过程、沉积—成岩演化背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推动Si同位素在约束硅质岩成因机理中更广泛的应用,本文回顾了硅质岩成因类型,Si同位素的分析测试方法、分馏机理、以及其在硅质岩成因研究中的应用,取得如下认识:硅质岩按成因类型可分为热水成因、火山成因、生物成因和交代成因。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二次离子质谱法在Si同位素测试中都具有较高的精度,分别可达优于±0. 10‰和±0. 10‰~±0. 22‰。Si同位素分馏机理涉及多个方面,扩散作用会造成Si同位素的选择性迁移并且影响同位素分馏的程度。温度、压力和化学成分等因素在凝结过程中共同作用,决定了Si同位素的分馏程度。蒸发作用通过改变熔体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影响Si同位素的分馏。在低温地质作用中,Si同位素分馏比高温地质过程更为显著,例如化学风化、生物—非生物沉淀、生物吸收、吸附等过程。生物在吸收硅的过程中会引起同位素分馏,从而导致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Si同位素相对丰度发生变化。不同生物在吸收过程中对Si同位素分馏存在差异。Si同位素在硅质岩成因研究中的应用展现了其独特优势,如揭示热液硅质岩的热液活动特征、火山硅质岩的岩浆起源和演化、生物硅质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交代硅质岩的硅质来源。为更准确判识硅质岩成因机理,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提高Si同位素分析测试精度、积累大样本数据、明确分馏机理和构建成因理论模型等深入探索。本文展示了Si同位素在硅质岩成因研究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意义,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5年第71卷第2期
问题讨论
消息报道·通讯资料·新书介绍
问题讨论
消息报道·通讯资料·新书介绍
问题讨论
科技述评
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I
2025年第71卷第2期
-
羌塘盆地中部展金组海相细粒沉积岩古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李 磊, 王忠伟, 王 剑, 宋春彦, 占王忠, 李王鹏, 隋博雨, 戚 俊
Abstract:
为明确羌塘盆地中部下二叠统展金组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基于40件细粒沉积岩开展薄片显微特征、有机碳、元素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研究,剖析了沉积古环境演化过程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该细粒沉积岩基于化学成分、粒径和沉积构造可划分为块状硅质泥岩、块状硅质粉砂岩、块状硅质粉砂质泥岩、纹层状硅质泥岩和纹层状硅质粉砂岩五种岩相类型,但有机碳含量受岩相变化影响较小;地球化学指标及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变化规律反映该细粒沉积岩沉积期形成于氧化-贫氧的水体环境,并伴随有大量的铁镁质陆源碎屑输入及微弱的热液活动。输入的碎屑营养物一方面促进生物繁殖,提高了表层水体的古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增强了对有机质的吸附能力。研究表明该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古生产力水平、粘土矿物吸附作用及快速沉积速率控制,基本不受氧化还原影响。
-
定量化断缝体露头地质知识库构建与应用初探
Abstract:
识别断缝体规模与成因,描述裂缝单元的发育展布及其空间配置关系,对于致密-低渗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断层与裂缝之间复杂的伴生关系,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长期依赖地质专家的经验判别与解释,地质解释成果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断缝体油藏精细建模与储能预测水平。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知识库建设框架,针对断缝体实体特有的多重复合结构,提出了一种“体—带—段—缝”层次结构,以参数化、定量化的描述对断缝体地质实体及其组成要素进行精细刻画,对断缝体露头剖面上的裂缝带与裂缝单元解释结果进行结构化组织与管理,设计并开发软件系统进行参数计算与统计制图,实现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断缝体露头地质知识库服务平台。本文提出的知识库建设方案可有效提高断缝体油藏的统计分析效率,可为断缝体油藏储层建模与智能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工具支持。
-
从两大国际会议看地震采集技术新进展
Abstract:
随着全球油气需求日益攀升,油气勘探需求不断增加,并推动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支撑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重视油气勘探技术研发,关注勘探装备、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本文搜集并整理了2023年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年会和应用地球科学与能源国际会议两大国际会议发布的地震勘探新装备及地震采集新技术,并综述了近年来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发展趋势。地震采集装备总体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地震采集装备的研发方向集中在可控震源、陆上节点系统、海上节点系统等方面;采集技术总体围绕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高分辨率方向发展,但复杂探区观测系统设计依旧面临挑战;采集方法(如DAS)和压缩感知等新兴技术的联合应用为大幅降本带来可能。
-
惠州凹陷古近系与古潜山地层岩石力学特性及安全钻井建议
Abstract:
地层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是井壁稳定性评价和安全钻井作业的基础。为探究惠州凹陷古近系及古潜山地层岩石的力学特性,本研究对地层取心岩样进行了全岩矿物及黏土含量分析、浸泡钻井液前后力学特性实验,得到了古近系及古潜山地层岩石力学特性参数及蠕变模型,并通过分析能量演化特性,量化了岩石的弹塑性特征,提出了地层安全钻井作业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恩平组石英、钾长石和黏土含量各占30%左右,文昌组石英含量约占60%左右,潜山风化带几乎不含黏土矿物,潜山内幕斜长石含量高达54.69%;古近系及古潜山地层的单轴抗压强度较低,总体位于30.20至48.76 MPa之间,浸泡后恩平组、文昌组和潜山内幕岩样单轴抗压强度分别降低了27.55%、26.82%和31.60%;潜山风化带总体强度高于其他地层,岩心内摩擦角较大,内聚力较低;各地层岩心蠕变曲线均满足衰减蠕变特征,潜山风化带地层蠕变明显小于其他地层;古近系和潜山内幕地层应保证安全钻井周期,不宜长时间作业,适当提高钻井液密度,并应及时进行倒滑眼作业,防止钻具阻卡。本研究将有助于解决惠州凹陷下部地层力学特性认识不清的问题,并有助于地区地层评价与钻井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
-
冀东长凝BIF铁矿床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Abstract:
长凝BIF铁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北缘、冀东“司马长”成矿带南端。截至2023年底,矿区共圈定铁矿体18条,探求铁矿石推断资源量5.65亿吨。目前,关于长凝铁矿的科研资料几乎从未见诸报端。本文对长凝铁矿区的黑云斜长变粒岩、钾化混合花岗岩、磁铁角闪石英岩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对围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和矿体夹层钾化混合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对黑云斜长变粒岩和钾化混合花岗岩的原岩恢复,表明黑云斜长变粒岩的原岩可能为中性火山岩,钾化混合花岗岩的原岩可能为花岗岩或流纹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长凝BIF的形成背景与岛弧、火山弧密切相关,可能形成与弧后盆地构造背景。铁矿石磁铁角闪石英岩的稀土配分曲线呈现出轻微的左倾形态,发育明显的La、Eu、Y的正异常,Y/Ho的比值32.67~48.18,均值37.01,表明长凝地区的铁矿石继承了海水和热液的特征,其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来源于海底热液和海水的混合。黑云斜长变粒岩15个测点的上交点年龄为2655±44Ma,可能代表了黑云斜长变粒岩原岩的形成年龄;钾化混合花岗岩的12个测点上交点年龄为2516±74Ma,该年龄可能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变质-热事件的反映,原岩中的铁质矿物在这一事件中被改造和富集,最终形成铁矿体。
-
海南岛北部发现白垩纪晚期挤压构造?
贠晓瑞, 冯建赟, 郑和荣, 张英, 罗军, 曾彦, 廖大卫, 张乔勋
Abstract:
华南晚中生代经历多期伸展?挤压构造应力场的反转,早/晚白垩世之间伸展转为挤压的构造反转已被广泛证实, 晚白垩世晚期华南板块构造反转的证据相对较少。海南岛位于华南板块南部,是古太平洋构造域和古特提斯构造域的叠置区,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岩浆事件,是研究华南和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研究基于中国石化在海南岛北部福山凹陷陆区部署实施的地热科学探井—福深热1井,首次在海南岛北部发现一套介于古近系和白垩系之间的花岗质夹层,对花岗质岩心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分析。研究发现,该套花岗质夹层的主要由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成,多发生矿化蚀变;锆石U-Pb结果为261 ~ 250 Ma,表明该套花岗质岩石的结晶时代为中二叠世-早三叠世。结合古近系长流组和白垩系报万组沉积时代,本研究将该套花岗质岩石的抬升时间限定在晚白垩世中晚期—古近纪古新世之间。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油气钻井、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在海南岛北部识别出一期白垩纪晚期NW-SE向挤压构造,为华南晚中生代伸展-挤压构造转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
冀西北宣化地区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玄武粗安岩 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Abstract:
前人玄武粗安岩研究薄弱,对于中-晚侏罗世转折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特征研究不足。笔者等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带的髫髻山组玄武粗安岩开展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其岩石成因和地幔源区进行研究。玄武粗安岩SiO2含量为48.73~53.23%,MgO含量为2.78~3.79%,TiO2含量为1.65~1.93%,Mg#为35~43,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玄武粗安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经历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以及地壳混染作用,由原始地幔含角闪石尖晶石-石榴辉石岩低程度部分熔融(1%~5%)形成,受到古太平洋俯冲板片熔体交代作用,交代的俯冲板片熔体源于年龄小于25Ma的大洋板片熔融。玄武粗安岩代表晚侏罗世早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地幔主要受古太平洋俯冲作用改造,由亏损地幔转变为原始地幔。
-
个旧矿区白沙冲复式岩体和矽卡岩矿物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Abstract:
白沙冲复式岩体是个旧东区出露的为数不多的岩体之一。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该岩体北部为肉红色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南部为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且有矽卡岩型锡矿产出,因此是探讨岩浆活动与锡成矿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对岩体中不同岩性花岗岩和矽卡岩型锡矿体开展了新的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研究。浅肉红色花岗岩结晶年龄约为89 Ma,而灰白色花岗岩下交点年龄为80Ma,矽卡岩锡石年龄为84Ma。尽管岩体中黑云母均为铁叶黑云母,但灰白色花岗岩中主要为再平衡黑云母。因此,推测成矿以后,仍有较强热液活动,持续了约4Ma。矽卡岩中石榴子主要为以钙铁榴石为主的钙铁-钙铝榴石固溶体(And55.58~97.28 Cro0.16~39.51 (Ura+Pyr+Spe+Alm)1.58~5.19),形成于矽卡岩的早阶段,较封闭、水/岩比值较低的弱氧化的中性流体。锡石中Al和Fe、Ga和Fe均呈正相关关系,单颗粒锡石明暗变化与Fe含量有关,表明其结晶过程中存在明显的Fe对Sn的耦合替代,可见形成矽卡岩的岩浆流体具有富Fe的特征。
-
国外近20年铜镍锂钴勘查进展
Abstract: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铜、镍、钴、锂等4种典型新能源矿产消费的快速增长,未来需求仍将强劲,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缘政治属性不断增强、大国间竞争日益激烈,开展国外近20年来新能源矿产勘查进展研究,对深化新能源矿产基础地质研究、优化我国全球新能源矿产全产业链布局和指导中资企业进行境外新能源矿产矿业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外近20年铜、镍、钴、锂四种矿产勘查进展的总体形势、主要国家与地区勘查进展、勘查新发现重要矿床分布特征、重要矿床勘查新进展、取得勘查进展的主要矿床类型与成矿带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铜、镍、钴、锂的近20年资源量净增量均在1倍以上,尤其是锂矿增量达2倍多,但净增量均高度集中少数国家;②斑岩型铜矿、红土型镍矿、砂页岩型铜钴矿、盐湖卤水型锂矿分别是铜、镍、钴、锂等矿产勘查进展贡献最大的矿床类型;③环太平洋铜多金属成矿带、东南亚镍矿带、中非铜钴矿带、“南美锂三角”锂矿带分别是铜、镍、钴、锂等矿产勘查进展贡献最大的成矿带;④大型矿业公司掌控大部分勘查增量;⑤产生了一些新兴的铜、镍、锂、钴矿产资源国家。未来,中国应加快统筹优化境外铜、镍、锂、钴矿业全产业链布局,新兴国家可作为新支点。
-
化石植物Tingia属中文名用法商榷
Abstract:
Tingia是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代表分子,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该属是瑞典古植物学家赫勒为了表彰我国地质古生物学事业的奠基人丁文江先生的贡献而用其姓氏命名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文名的选择方面一度采用了“齿叶”一名,这不仅违背了定名者的本意,也不利于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本文在梳理了Tingia属的研究历史,建议采用丁氏属或丁氏蕨为Tingia的中文名。
-
基于Gplates和Vue的古地理图在线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Abstract:
古地理图是揭示地表演变过程、板块运动、物种分布变迁等地质和环境资源问题,构建深时数字地球(Deep-time Digital Earth)的重要时空可视化工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开始通过收集的大量地球物理数据(以古地磁数据为主)、地质年代学数据、古生物化石数据构建古地理重建模型。经过20年的努力,在EarthByte、Gplates Web Portal等网站发布了叠加地貌图、地质图、高程信息、磁异常、岩性等要素信息的近30种古地理图。当前,国内很多在线地质信息应用系统包含了样品、化石等要素在现代地图的展示,但是大多数系统缺少在线古地理图可视化功能,因此,无法从时间维度来清晰的表达地质数据的年代信息。本系统力求采用全部基于开源免费框架的技术路线构建一个能够快速部署的的古地理图可视化单页面 Web 应用(Single Page Application,SPA)系统,在一个页面内可以切换各种古地理重建模型,展示地球化学、古生物化石等具有地理属性的地质要素。采用VUE组件实现前端模块组件与数据的分离,易于与Web GIS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和功能模块的整合,从而可以快速集成进基于B\S架构的地质信息系统中。
-
北秦岭柿树园组变质沉积岩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Abstract:
柿树园组位于北秦岭造山带,主要由浅变质的砂岩、泥岩组成的一套陆源碎屑深水相复理石沉积。通过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研究,柿树园组碎屑锆石年龄为438~3562 Ma,获得一个主要年龄峰值~949 Ma和五个次要年龄峰值~2482 Ma,~1707Ma,~1140 Ma,~839 Ma和~514 Ma。其中最年轻的一组碎屑锆石年龄为438~543Ma,结合柿树园组遭受泥盆纪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及缺少北侧宽坪岩群~414Ma的物质沉积记录,表明其主体沉积时代为中-晚志留世(438~415Ma)。综合区域研究认为,柿树园组是由不同年龄的沉积单元组成,应为一构造地层单位,需进一步解体;沉积物源主要来自所在的北秦岭,次为北侧华北陆块南缘和南侧南秦岭,具双源性特征;其构造环境与宽坪岩群(谢湾岩组)应同属一海盆地,但并非二郎坪群之晚期弧后盆地,可能是中志留世-泥盆纪北秦岭后碰撞阶段伸展背景下形成的一陆缘盆地。
-
军事地质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应用
Abstract:
军事地质数据客观反映地下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是典型军事场景地面特性分析的重要基础数据。军事地质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有效军用方式,已成为多源异构地球科学数据面向军事应用的重要挑战。准确运用军事地质数据有助于理解地理空间数据的动态变化特征,为军用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定制服务提供新途径。本文根据军事地质大数据特征,构建军事地质要素、民用地质数据军用提取、军事地质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模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方案,对军事地质数据的军事应用进行探讨,研究进展包括:(1)军事地质数据具有多源异构、多模态、高度集成性和复杂性,具有多样化的时间—空间—物理—化学结构属性,涉及支撑地形结构和地下空间的复杂地质过程和内在机理等大容量高相关性数据,既有大数据共性特征,又具有快速立体适时提取、静态动态战态保障和目标侦测研判的专属应用特点;(2)军事地质要素应用分类推荐了军事地质数据面向军事应用的基础元数据类型,民用地质数据军用提取提供了“先整编后提取再更新”原则,军事地质数据库实现了数据汇聚、建库制图、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的大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模型指标构建了山地景观下一组军事地质要素具弱相关性特征值的定量建模影响因子体系;(3)军事地质要素与军民通用基础地理信息的标准矢量数据叠加,为地理空间情报提供数据库和专题地图,利用GIS工具实现量化处理、空间分析和制图输出,支持军用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的专题图层、典型场景和快速保障。在智能提取和融合表达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中,军事地质标准数据应具备统一的分类体系和空间基准,满足数据库准备和产品互操作的专题地图数据图元符号体系。研究结果用于规范军事地质数据和军用信息成果的标准化衔接,推动军事地质在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战场环境保障领域中的技术进步。
-
基于SPOT-5、Landsat-9和ASTER影像的内蒙古大西沟萤石矿区多元信息提取与找矿预测
沈家乐, 裴秋明, 张沥, 韩术合, 马少兵, 陈磊, 王世明
Abstract:
萤石是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关注的关键矿产,为更好地发挥遥感技术的先导性作用,探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多元信息有效提取及萤石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南段大西沟大型脉状萤石矿床为试验区,首先利用SPOT-5高分辨率影像解译了地质构造,并通过最小噪声分离法有效解译了地层岩性。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使用Lanstsat-9和ASTER两种遥感数据提取了研究区羟基和铁染蚀变信息,依据ASTER SiO2发射率光谱与化学成分的数值关系提取了硅化蚀变信息。通过已知矿点的蚀变异常检验和对比分析,发现羟基蚀变异常和硅化蚀变异常与萤石矿化关系密切,且不同遥感数据提取的蚀变异常重叠区域示矿效果更好。基于脉状萤石矿床对于围岩没有选择性,且具有明显的构造控矿及蚀变发育特征,利用GIS平台同时考虑构造和蚀变两种因素,叠加基于三种遥感数据提取的异常信息进行综合预测,结果显示圈定的成矿远景区与已知矿点高度吻合,并在矿区外围新预测了两处找矿靶区。本研究对于该区后期外围找矿具有指导作用,对其他地区脉状萤石矿床的遥感找矿预测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云南北衙金矿矿物共生组合及对金赋存状态的指示
Abstract:
北衙金矿是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成矿带上的代表性矿床之一,前人在矿床成因、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尚缺少系统的矿物学研究。本文研究了金成矿阶段矿物共生组合及金矿物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为金银矿和银金矿,金成矿期矿物共生组合为金矿物+银矿物+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磁铁矿+菱铁矿+铜蓝。金矿物以裂隙金和包裹金为主,其次为粒间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硫化物,以及石英、黑云母等脉石矿物中,指示成矿流体以金、铁、铜、铅、硫、硅等元素为主。
-
黔东石阡陡山沱组钴锰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徐海, 周许梅, 高军波, 杨瑞东, 尹润生, 徐进鸿, 薛忠喜, 徐莉莉
Abstract:
沉积-风化型钴锰矿被视为重要的钴矿类型之一,然而对于钴的来源、赋存状态及成矿过程等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黔东石阡陡山沱组底部发育沉积-风化型钴锰矿床,矿石主要由似层状、透镜状次生钴锰黏土岩组成。钴锰矿MnO及Co含量分别介于3.57~34.30 %(平均11.01 %)及0.013~0.054 %(平均0.035 %),且发育Ba-Ni-Cu-Zn等多金属异常富集。含钴锰矿层中原生条带状构造,锰碳酸盐残余物被次生Fe-Mn氧化物包裹等证据揭示钴锰黏土岩是由锰碳酸盐表生风化而形成。钴锰矿中含锰矿物主要由锰氧化物(如钡锰矿及水锰矿等)组成,且锰氧化物能谱中可见Co峰值,结合Co与Mn、Ba强烈正相关(R2 = 0.8),表明锰氧化物矿物是主要的载Co矿物。元素比值、判别图解及稀土元素分异特征集中表明钴、锰的富集矿化主要来源于热液系统的贡献。钴锰矿内部残余的锰碳酸盐矿物、钴锰矿石Ce正异常及显著的微量金属元素富集(如Ba、Co、Ni、Cu及Zn),结合周边陡山沱组底部普遍发育水平藻叠层白云岩,暗示锰碳酸盐岩是通过成岩转化形成的。综合全球及区域古构造-古地理及古海洋演化分析,Rodinia超大陆裂解引起裂陷盆地的形成及伴生的热液活动可能为钴锰富集和矿化提供了必要的容矿空间及成矿物源。Marinoan 冰期前后显著的古海洋氧化还原扰动引起含钴锰氧化物沉淀,并在成岩过程中转化为锰碳酸盐胚胎层,最终在后期表生风化过程中形成钴锰黏土岩。本研究强调黔东—湘西区域陡山沱组含钴锰白云岩产出稳定且广泛分布,具有潜在的表生风化型钴锰矿找矿前景。
-
相山矿田晚新生代应力致裂构造及其对铀矿扩大找矿的指示
Abstract:
华南相山矿田是热液型铀矿的代表性矿田,破裂构造发育,按作用力来源的不同,划分为应力致裂构造和流体致裂构造(水力压裂构造),流体致裂构造是矿田的成矿构造,笔者近年做了较多探讨,而对应力致裂构造的梳理归纳则相对薄弱,认识有待深化,对铀矿床的定位、勘查找矿意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地质地貌调查、构造专题调查、AMT测量资料分析,对应力致裂构造进行了一次梳理分析,结果表明,应力致裂构造主要表现形式是NE向、NW向和SN向断层,它们多沿沟谷分布,断层岩松散未完成完全胶结,AMT测量表现为低阻异常带,温热水与之关系密切,属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产物。应力致裂构造控制了相山现代地貌构造格局,尤其是NE向断层,影响尤为深刻,致使似层状产出的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由南东向北西呈阶梯式下陷,并隐伏于西部晚白垩世红层深部,构成红层直接基底的组成部分,指示着红层深部的良好找矿远景。
-
工程岩体物理模型中结构面预制方法的综述与展望
苏占东, 李昆泽, 孙进忠, 刘晓丽, 李小瑞, 牛耀, 曾扬农, 李梦园, 王鸷文
Abstract:
岩体结构面是控制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岩体工程研究过程中,还原自然岩体结构、体现原位岩体本质特征至关重要。目前,室内模型实验是含结构面岩体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岩体物理模型中结构面预制方法的选择对试验的最终结果具有很大影响。本文从工程岩体物理模型实验角度全面总结含预制结构面的岩体试样中不同类别的结构面的制作方法。预制结构面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切割法、劈裂法、薄片抽条法和预埋法等。前两者适用于在自然岩石试件上进行结构面预制,后两者适用于类岩体材料的结构面预制,针对预制结构面的位置和形态不同来对具体方法进行选择。同时这些方法简便易行,已被广大学者所采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对于裂隙张开度、产状精度等难以控制。新兴的3D打印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它能与多种扫描技术相结合,在岩石力学物理模型实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3D打印制得的试件受制于打印材料的限制在力学性质上和真实岩石仍有一定差距,仍需进行突破。
-
基于水平共面一发双收磁偶极装置的瞬变电磁早期二次场信号提取研究
Abstract:
在瞬变电磁探测中,通常认为一次场衰减迅速,晚期接收到的总场信号主要由地质体引起的二次场信号构成,所以常用晚期信号开展勘探。本文以导电环模型为基础开展了模拟仿真,对不同延时情况下二次场信号的响应进行分析,得出早期二次场信号幅值比晚期更强的结论,在浅层勘探中更具优势。由于早期总场信号中一次场较强,导致难以准确提取出地质体引起的二次场。为有效提取早期二次场信息,本文结合发射线圈在空间中的磁感应分布特征与磁偶极装置收发分离的特性,引入了参考线圈,并通过数字补偿的方法对接收线圈中的一次场进行压制。经过与传统磁偶极装置的实验对比,本文提出的一发双收装置和二次场提取方法可对一次场信号进行有效压制,使早期二次场异常信息得以凸显。通过对地下管线的探测试验,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装置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探测效果。
-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特征及意义
陈珺朗, 刘小洪, 谭聪, 冯明友, 谷志东, 袁苗, 李秋芬, 张超, 唐洪明
Abstract:
四川盆地西部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内首次发现高密度甲烷包裹体,为火山岩气藏成因判识研究提供新的证据。本文以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角砾熔岩及角砾凝灰岩的甲烷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及沥青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矿物学、拉曼光谱分析及包裹体测温等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位移峰为2909.78~2912.47cm-1、密度为0.21~0.34g/cm3,具有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特征。甲烷包裹体及焦沥青拉曼镜质体反射率(RMVRo)为3.32~3.78%,指示储层的热演化程度较高。其中,甲烷包裹体内含C2H6、C3H8、SO2等成分且储层中大量分布焦沥青,暗示气藏与古油藏裂解有关;与甲烷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9.6~190.5℃(平均为165.8℃),该温度下PVT模拟结果表明石英和方解石内与烃类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85.4~135.6MPa、对应地层压力系数达1.9~2.3,反映储层具异常高压特征。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气藏中高密度甲烷包裹体为油藏裂解有关的异常高压所致,区内高密度的纯甲烷包裹体是裂解气藏富集的重要证据。综合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密度、组分及捕获温度可示踪裂解气藏演化过程。
-
渤海湾盆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油气藏特征、主控要素及勘探方向
郑定业, 林会喜, 高晓鹏, 杨贵丽, 郝运轻, 徐美娥, 梁裳恣
Abstract:
随着BZ26-6、BZ19-6等大型整装油气田不断发现,渤海湾盆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前景。基于典型油气藏解剖及井震资料,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分布发育特征,划分了油气藏类型,总结了成藏控制要素,指出了下一步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油气藏分布集中于盆地东部且明显受新生代走滑断裂控制,具有埋藏深、岩性多样、孔渗低、常压~弱高压、油水关系复杂的特点;基于构造位置及源-山关系,油气藏类型分为:源山接触类,包括油气横向运移为主的中位源侧型、油气向下及横向运移的低位源下型;源山分离类,包括不整合输导为主的高位源外型、断裂输导为主的高位源上型等两类四种。其中,低位源下型、中位源侧型勘探潜力较大,高位源外型、高位源上型次之;广覆式源储接触面积、充足的油气动力、良好的封盖能力及断控网状储层是控制潜山油气成藏的四个关键要素;未来应着重关注济阳、渤中、辽河坳陷等凹陷内、临凹凸起的源下及源侧潜山构造带以及冀中坳陷、黄骅坳陷等陡断带的源侧及源上潜山内幕。
-
超深层走滑断裂典型分段及其内部缝网系统发育的差异性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FⅠ17断裂带为例
谭笑林, 张银涛, 吕文雅, 谢舟, 曾联波, 袁敬一, 熊昶, 宋逸辰, 李浩, 张克宁
Abstract:
走滑断裂控制的缝网系统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不同典型分段的缝网系统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富满地区FⅠ17断裂带进行识别并划分典型分段,通过FDI的方法定量刻画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宽度,根据单井产能分析反映典型分段及其内部缝网系统分布特征。富满地区FⅠ17断裂带可划分为叠接拉分段、叠接挤压段、平移段和转折侧接段等4种类型,总共14个分段,其中转折侧接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侧接挤压段和侧接拉分段。不同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平均宽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发育规模相近的情况下,缝网系统发育程度存在转折侧接段>叠接挤压段>叠接拉分段>平移段的规律,其中叠接拉分段缝网系统有效性强于叠接挤压段。叠接段和转折侧接段的两侧,以及平移段中的主干断裂、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部位均为缝网系统优势发育部位。叠(侧)接挤压段的中部具有一定的缝网系统发育程度,但叠(侧)接拉分段的中部发育程度较弱。结合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宽度与单井产能分析结果,最终建立了超深层走滑断裂典型分段缝网系统非均质发育模式。
-
应用共反射面叠加(CRS)提高冻土区地震信噪比的首次地震成像实践
刘睿琪, 刘志伟, 汶小岗, 康少伟, 杨大有, 刘奎序, 侯丁根
Abstract: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存在永久性冻土层和中生界高陡海相地层,复杂的地表与地下地质条件导致地震数据具有较低信噪比和复杂波场,以致地震成像与构造解释面临极大挑战。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技术基于旁轴射线理论突破了水平层状模型假设,可实现零偏移距剖面高信噪比成像,在含冻土层低信噪比地区技术优势明显。利用羌塘盆地实际二维地震数据,首次开展了冻土区提高信噪比CRS叠加与常规叠前随机噪声衰减(PreRNA)、面元均化和倾角时差校正(DMO) 地震处理技术对比。对比分析表明,CRS叠加不仅在信噪比和保真度方面优于常规面元均化和PreRNA,而且叠前道集利于后续偏移速度分析(MVA)质控。CRS叠加取得零偏移距剖面的质量优于DMO剖面,中、长孔径绕射波更加丰富,利于断裂、断点偏移归位。本文通过方法对比和处理实践证明,CRS叠加可作为提升冻土层区信噪比的地震处理关键技术之一,将有利改善复杂构造区深度域地震成像精度,加快羌塘油气勘探进程。
-
军事地质土体要素影响军事行动制胜机理研究
Abstract:
本文以某综合训练场为“试验田”,围绕实际功能区的军事训练活动;以军事地质土体要素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训练场内5种典型土体的分布区域开展野外原位测试,并采集样品分析研究,获取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一步研究其重要物理性质和力学参数的耦合关系;综合运用地质学和军事学知识,深入研究地质要素不同属性对工程建设、装备使用、火力打击、机动通行后勤保障等军事活动的约束边界、影响机制,初步探讨地质要素中土体的军事制胜机理,为利用和改造战场环境、提高作战效能提供地质理论依据。
-
浅谈绿色矿山建设为贺州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Abstract:
绿色矿山建设作为矿业领域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体现,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贺州“石”源非常丰富,拥有中南、华南地区最大的白色大理石矿藏,储量达26亿立方米。近年来碳酸钙和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是贺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两个千亿元产业”。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事关贺州两个千亿元产业发展壮大关键问题,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环境破坏程度最低化是当前矿产开发面临的紧迫问题;从贺州矿产资源及矿业发展现状角度出发,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是在新形势下对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矿业发展道路的全新思维,是促进经济发展、裂变增值的必经之道;同时,也是贺州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布局、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产业能级,加快两个千亿元产业发展步伐必由之路。
-
赣南碛肚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稀土成矿的指示
张举, 丁枫, 孙培均, 范宇航, 吴德海, 李源, 任国刚
Abstract:
中国华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是离子吸附稀土矿的重要原岩,而南岭安远县碛肚山花岗岩作为赣南石头坪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基岩,有着明显的稀土矿化。本研究中,笔者等利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探讨了这些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以及与稀土成矿关系。结果显示:碛肚山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SiO2、K2O、Al2O3、Fe2O3含量,低CaO、TiO2、MgO含量,亏损Eu、Sr、Ba、Ti、P等元素,明显Eu负异常,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196×10-6~464×10-6,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2.49~4.39,轻稀土元素略富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3.2±1.8Ma和137.1±2.4Ma,为中生代早白垩世(燕山晚期)花岗岩,εHf(t)值介于-7.6~-2.6之间,属于高分异的铝质A型花岗岩。经综合研究,推断赣南安远县石头坪碛肚山花岗岩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中,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下地壳,板片回转,地壳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壳、幔源岩浆发生混合后形成的包含地幔组分的地壳源区,在高温下熔融产生长英质岩浆,再经过分离结晶作用上升侵位形成碛肚山花岗岩。中国南部中生代的长期伸展有利于碛肚山高分异花岗岩的形成,晚期花岗岩浆向富挥发分的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对形成重稀土离子吸附型矿床有着重要意义。
-
军事地质数据集成建库研究— —基于MapGIS10平台
Abstract:
随着现代化战场模式的不断演进,军事地质要素作为战场环境的五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军事地质数据是要素的具体承载方式,获取手段的不断增加促使战场环境的地质数据越来越多,为解决数据多来源、多格式、多比例尺、多类型数据库集成等瓶颈问题,该文以MapGIS10为基础平台,研究了军事地质数据格式的转换、数据源的统一、数据一致性的维护、异构环境下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等问题。该研究对于军事地质要素展开服务保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
胶莱盆地南缘五莲七宝山地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欣, 战洪雷, 唐名鹰, 孙丽莎, 张蕾, 朱海波, 华磊, 朱伟, 陈建, 李双飞
Abstract:
胶莱盆地周缘发育辽上、宋家沟、西涝口、孔辛头、尚家庄、胶南七宝山和五莲七宝山等金铜多金属矿床,为山东省东部重要的金-铜多金属成矿带。五莲七宝山次火山杂岩体为胶莱盆地南缘发育的与金铜多金属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杂岩体,近年来,随着外围及深部找矿工作的开展,在该杂岩体深部新发现花岗斑岩,为进一步认识该新发现岩体的地质特征,本文在对花岗斑岩开展岩相学观察和锆石U-Pb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试图阐明该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形成的构造环境。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形成于120.0±0.3Ma和120.5±0.3Ma,为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整体表现高硅、高铝、富钠以及贫铁、贫镁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的弱过铝质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具明显Ta、Nb、Sr和Eu负异常,属I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具明显的负值(-30.3~-24.4,n=43),二阶段模式平均年龄为2891Ma,指示岩浆来源于中新太古代古老壳源物质。构造环境判别显示花岗斑岩形成于板块俯冲后短暂伸展的后造山构造环境中,属后碰撞花岗岩,与区域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和区内与成矿相关的岩浆作用时间基本一致。
-
中国钍资源调查评价研究进展
Abstract:
钍是除铀以外的另一种核燃料,钍基熔盐堆已被列入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堆型之一。近年来,随着钍资源开发应用技术的突破,为钍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归纳总结了我国在钍资源调查评价、潜力预测和成矿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划分了我国的钍成矿区带和钍矿成因类型,构建了各成因类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为钍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建立了钍资源调查评价方法和数字化远景预测技术,为我国钍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剖析了我国钍成矿特征和成矿机理;展望了我国可利用类型钍资源的开发前景,分析了目前钍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钍资源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
中祁连地块蓟县系南白水河组玄武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Abstract:
蓟县系南白水河组为中祁连地块西段的基底岩系,对研究中祁连地块元古宙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1:5万区调工作在南白水河组中发现了玄武安山岩夹层,本文对玄武安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测年结果获得玄武安山岩形成年龄为1489±16 Ma,属于中元古代蓟县纪,另外获得1926~2053 Ma继承性锆石年龄,为Columbia超大陆聚合事件的地质记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套玄武安山岩呈现富Na2O、FeOT、Al2O3贫TiO2、K2O的特点,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轻稀土富集型, LREE/HREE=3.73~6.72,(La/Yb)N为5.66~7.56,δEu=0.69~0.81富集Ba、Th、U、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Nb、K、P和Ti相对亏损,具有板内碱性玄武岩特征,为伸展机制下的产物。是祁连地块中元古代早期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响应。
-
高产热花岗岩与其金属成矿效应研究
Abstract:
高产热花岗岩是指富含放射性产热元素U、Th和K,产热率值 ≥ 5μW/m3的花岗岩类。作为潜在的地热资源-干热岩,高产热(HHP)花岗岩研究备受各国关注,而其金属成矿效应却缺乏相应的重视与综述。本文综述了高产热花岗岩的岩石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讨论HHP花岗岩与热液金属矿床之间的成矿联系。明确HHP花岗岩与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尤其W-Sn矿床)和与还原性侵入体有关金矿床关系密切。HHP花岗岩具有持久分异与元素富集效应以及延迟加热效应,该效应可能有助于长寿命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与大型金属矿床形成。高产热花岗岩通常为多期堆叠形成的杂岩体,具有富碱、低磷特征,多数呈现高分异演化特征,一般与大型-超大型热液金属矿床密切相关。
-
浙东南望州山破火山口中A-型花岗岩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Abstract:
望州山破火山位于浙江南部的苍南县,火山喷发产物主要为晚白垩世流纹岩和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破火山口内中央侵入体为典型的碱性花岗岩,含有典型的碱性铁镁矿物钠铁闪石和霓石,发育微文象结构和晶洞构造。LA-ICP-MS锆石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碱性花岗岩结晶年龄为91.3±1.1~90.4±0.8 Ma。岩石具有高硅(SiO2=76.9%~77.9%),富碱(Na2O+K2O=7.80%~8.51%),贫CaO、MgO、Al2O3等,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贫Ba、Sr、P、Ti,高的(Ga/Al)×104比值(3.82~4.28)和高的锆饱和温度(798~889℃)的地球化学特征。望州山碱性花岗岩不同样品具有近似一致的全岩Nd同位素组成(εNd(t)= -4.2~-3.8)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 -6.4~-1.7),表明其岩浆主要起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组分的加入。望州山碱性花岗岩属于典型的碱性A型花岗岩,是浙闽沿海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带中新发现的又一实例。望州山碱性花岗岩与同时期浙闽沿海碱性花岗岩(101~86 Ma)的岩浆起源均受控于晚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影响,是在强烈的伸展构造背景下,亏损地幔来源岩浆上涌,并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物发生岩浆混合,并经进一步岩浆分异作用形成的高硅碱性A型花岗岩。
-
美国《关键矿产一致性法案》的内容、影响与应对策略
Abstract:
本文通过研究美国最新发布的《关键矿产一致性法案》,认为其目的是为了增强美国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减少对国外特别是中国关键矿产进口的依赖程度,这将对中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本文提出该法案将造成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供应链的稳定性、矿业绿色转型升级及技术创新需求都将面临巨大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夯实国内关键矿产资源基础、适时评估调整战略性矿产目录、密切关注全球供应链调整新动向、拓展多元自主的矿业市场以应对关键矿产供应链风险的策略。
-
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豆(鲕)粒成因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罗靖伟, 徐海棚, 庞保成, 许箭琪, 向绍立, 卢光辉, 姚双秋
Abstract:
豆(鲕)状铝土矿是沉积型铝土矿主要矿石类型之一,豆(鲕)粒主要由含铝矿物一水硬铝石和黏土矿物等组成,与铝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但豆(鲕)粒的成因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对桂西地区豆(鲕)状铝土矿开展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对豆(鲕)粒中一水硬铝石的形态特征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探讨豆(鲕)粒成因与铝土矿成矿机制。岩相学观察结果显示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的豆(鲕)粒中一水硬铝石形态和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可将豆(鲕)粒划分为6种类型。扫描电镜-能谱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一水硬铝石晶体中普遍存在Si、Ti、Fe等杂质元素,锐钛矿与一水硬铝石密切共生,且野外调查显示含矿岩系顶、底板无变质迹象,指示桂西地区一水硬铝石为简单结晶成因。从鲕粒核心→外圈层→基质一水硬铝石的形态特征、化学组成存在差异,以及大量残破豆、鲕与碎屑定向排列、鲕粒存在干裂纹和塑性形变等岩相学特征表明,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中豆(鲕)粒为胶体成因,经历过机械改造作用。鲕粒形成经历了物质堆积、黏土矿物水解、鲕粒核心形成、鲕粒外圈层形成等四个阶段,是由铝硅酸盐物质风化形成黏土矿物后,黏土矿物进一步水解产生的胶体溶液凝聚析出形成。硅铝率(SiO2/Al2O3;0.02~0.35)、化学蚀变指数(CIA;94.41~99.96)、成分变异指数(ICV;0.07~0.74)分析结果显示豆(鲕)状铝土矿的形成经历了强烈化学风化作用,是强烈风化淋滤作用的产物。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与淋滤作用和胶体作用有关,铝土矿在形成之后还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作用。
-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盒8段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及构型模式
Abstract: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进展迅速,随着有效储层识别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定量表征研究的持续深化,盆地东南部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强化该区域沉积演化认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沉积砂体规律,梳理其空间组合形态,对盆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以岩相学观察、粒度分析、地化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沉积特征。通过对研究区识别构型要素,结合测井资料利用回归分析建立构型要素的判别公式,实现定性定量识别构型要素、构建研究区构型要素的立体分布特征。【结果】在研究区山2段-盒8段中识别出9种主要的岩相类型,10种构型要素,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泥炭沼泽5种构型要素的Fisher判别公式,判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分流河道-分流河道、河口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6种叠置方式。【结论】研究区山2段、山1段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盒8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在构型要素判别公式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山2段、山1段和盒8段的砂体构型分布模式,山2段砂体构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最为发育,山1段以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较为发育,二者叠置频繁,盒8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较为发育,砂体叠置样式丰富。
-
硅(Si)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硅质岩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
郑凯航, 李茜, 朱光有, 高和婷, 李生, 张杰志, 陈泓州, 刘健勇
Abstract:
准确判识硅质岩(SiO2)的成因机理一直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硅质岩的直接示踪同位素,硅(Si)同位素在揭示硅质岩成因机理方面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高精度Si同位素测试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Si同位素示踪不同硅质岩的硅质来源、迁移过程、沉积-成岩演化背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推动Si同位素在约束硅质岩成因机理中更广泛的应用,本文回顾了硅质岩成因类型,Si同位素的分析测试方法、分馏机理、以及其在硅质岩成因研究中的应用,取得如下认识:硅质岩按成因类型可分为热水成因、火山成因、生物成因和交代成因。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二次离子质谱法在 Si 同位素测试中都具有较高的精度,分别可达优于±0.10‰和±0.10‰ ~ ±0.22‰。Si同位素分馏机理涉及多个方面,扩散作用会造成Si同位素的选择性迁移并且影响同位素分馏的程度。温度、压力和化学成分等因素在凝结过程中共同作用,决定了Si同位素的分馏程度。蒸发作用通过改变熔体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影响Si同位素的分馏。在低温地质作用中,Si同位素分馏比高温地质过程更为显著,例如化学风化、生物-非生物沉淀、生物吸收、吸附等过程。生物在吸收硅的过程中会引起同位素分馏,从而导致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硅同位素相对丰度发生变化。不同生物在吸收过程中对 Si 同位素分馏存在差异。Si同位素在硅质岩成因研究中的应用展现了其独特优势,如揭示热液硅质岩的热液活动特征、火山硅质岩的岩浆起源和演化、生物硅质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交代硅质岩的硅质来源。为更准确判识硅质岩成因机理,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提高Si同位素分析测试精度、积累大样本数据、明确分馏机理和构建成因理论模型等深入探索。本文展示了Si同位素在硅质岩成因研究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意义,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鲁西沿黄地区地表水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
赵亚茹, 康凤新, 郗鸿峰, 李嘉龙, 秦鹏, 隋海波, 郑婷婷, 杨海涛
Abstract:
为研究鲁西沿黄地区的地下水循环特征及黄河水、东平湖水的渗漏补给地下水范围,利用水化学、D、18O同位素识别地下水中主要水化学组分来源及控制性因素确定了补给范围,利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和端元混合模型对黄河水及东平湖水的渗漏量、不同水体之间的转化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将上述成果、地下水动力学结合探究鲁西沿黄地区地表水地下水循环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Ca?Mg型为主,水化学组分受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作用控制;黄河水及东平湖水渗漏补给影响带范围分别为1.5~4.5km、0.5~1.5km;丰水期黄河水及东平湖水渗漏量分别为:457.63万m3、222.80万m3;枯水期分别为261.50万m3、456.91万m3。研究区地下水以大气降水为主,黄河水渗漏补给两侧第四系孔隙水,东平湖水侧渗补给周边第四系孔隙水;孔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及黄河水、东平湖水补给后下渗补给下伏岩溶水。地下水地表水循环演化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提供参考。
-
福建益溪源区第四纪沉积环境及其对益溪河发展过程的指示
Abstract:
益溪是闽江上游支流——沙溪的一级支流,其整个河谷的纵横剖面很能代表福建省河流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福建省河流的缩影。本次工作在益溪源区施工第四纪地质钻孔一口(GC4孔),揭露第四纪沉积物22.4m,通过AMS14C、粒度和磁化率,分析了源区进沉积环境。通过区域地层对比和河谷地貌特征分析,讨论了源区第四纪沉积环境及对益溪河谷地貌过程的指示。主要结论如下:(1)GC4孔从下到上分为五个沉积阶段:分别为河流相、湖沼相、湖相风化、山前洪积相和河流相。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至今,在晚更新世晚期发生沉积间断。(2)源区沉积环境反映了区域抬升、下降、稳定、剧烈抬升、先下降后抬升以及持续抬升的构造运动过程,益溪源区、上段和中段都有相对应的地貌表现。(3)益溪开始发育时间为晚更新世中期,河谷地貌定型于全新世中期。区内构造抬升最剧烈的时候是晚更新世晚期。
-
基于高光谱和机器学习的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分级模型研究
Abstract:
精准获取军事地质要素属性信息,可有效支撑战场地质环境保障体系建设,为军事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保障。传统军事地质要素获取以实地调查或遥感图像人工解译方法为主,在陌生地域数据获取方面,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精度无法确定等问题;利用已知地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构建高光谱卫星影像军事地质要素属性模型,成为陌生地域数据获取的有效手段。本文提出机器学习支持下的岩石基本质量等级预测方法,对陌生地域岩石基本质量等级预测效果良好。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岩石基本质量等级数据基础上,创建样本数据集,以资源一号02E高光谱卫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SVC、RF、XGBoost、Stacking、Blending和ResNet50机器学习方法,开展陌生地域岩石基本质量等级的预测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esNet50模型为研究区岩石基本质量等级最佳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达65.53%,其次为Stacking模型,预测精度为41.53%,预测精度最低的是Blending模型;模型预测结果反映出研究区岩石基本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出北部岩石基本质量等级较高,以Ⅰ、Ⅱ级为主,西南部岩石基本质量等级较低,以Ⅳ、Ⅴ级为主的空间分布特点;陌生地域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以Ⅲ级及以下为主,东北方向岩石基本质量等级较高。研究以期为军事地质数据获取和数据应用提供依据。
-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海岸线登陆点评估
Abstract:
登陆点评估是海上抢险救援、灾害应急响应、装备和人员输送及物资投送等行动的关键环节,受海岸线地形、底质、地理和地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现有的评估方法通常依赖于有限的影响因素(如海岸线地形、底质、植被覆盖)以及定性的人工规则方法,存在少因子、多经验的问题,无法满足快速、安全、灵活和低成本的登陆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水文、海岸带地理和地质属性的熵权优劣解距离法模型(TOPSIS)评估海岸线登陆点。首先,建立了登陆点评估指标体系,涵盖海上因素、交通因素、地理因素和地质要素四类一级指标及其细化的二级指标;然后,通过熵权法为各指标因素赋予权重,并建立TOPSIS模型计算各登陆点的相对贴近度,评估登陆适宜性;最后,结合常规登陆艇对登陆面宽度要求,对评估结果进行滤波处理,生成最终的登陆点评估图。选择××海岸线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因素和地质因素是影响登陆点评估的重要指标,而以往的研究中尚未考虑。熵权TOPSIS模型在××海岸线识别出6处具备安全、灵活、经济的登陆点。
-
3.1 Ga左右全球岩浆事件和地壳演化
Abstract:
全球克拉通90%的陆壳可能是在太古宙形成,集中在3.5-3.1Ga、2.8-2.7Ga、2.6-2.5Ga三个阶段,2.8~2.7Ga和晚期2.6~2.5Ga时期的岩石保留较多,地壳增生与改造机制研究较多,受样品稀少限制,3.0 Ga之前的岩浆事件与陆壳形成演化研究相对薄弱,早前寒武纪岩浆事件与地壳增生方式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总结了全球中太古代(主要为3.2-3.0Ga期间)岩石的锆石年龄、岩石类型、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O同位素特征。主要认识包括:(1)3.2-3.0Ga时期岩石在全球各大洲均有分布,现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数量相对较少;(2)岩石的锆石年龄峰值集中在约3.05Ga和约3.15Ga两个时期;(3)岩石的主要岩性为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具有过铝质的特征,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岩石组合,展现出一定的地区独特性;(4)不同地区岩石锆石的εHf(t)值表现出明显差异,反映了岩石起源和演化历史的差异性。大部分锆石的δ18O值与地幔熔体处于平衡状态,也有部分锆石的δ18O值较高,可达+8.93‰,暗示岩石源区经历了一定的低温蚀变或地壳物质的混染;(5)岩石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模式,铕元素异常明显。整体上Th、U、K、Pb等元素相对富集,而Nb、Ta、P、Sm、Ti等元素相对亏损。综合研究表明:(1)3.1Ga左右TTG岩石可能由经历低温蚀变的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Hf同位素特征显示,该时期玄武质岩石多数为3.3Ga左右时期由轻度亏损的地幔部分熔融形成。(2)中太古代早期(主要为3.2-3.0Ga期间)发生了一次全球性质的岩浆活动和地壳增长事件,峰值期在约3.05Ga和约3.15Ga。(3)类似于现代板块运动的构造体制在中太古代已经启动。
-
Nb-Ta分异的控制因素及其地质意义
Abstract:
Nb和Ta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但地球各圈层和不同地质体的Nb/Ta比值都表现为低于球粒陨石的特点,并且不同地幔端元、洋中脊玄武岩、大陆地壳等也具有不同的Nb/Ta比值。本文归纳总结了大量模拟实验和天然样品研究得到的矿物/熔体的Nb-Ta分配系数,发现金红石、角闪石和黑云母与硅酸盐熔体之间具有相对较高的Nb-Ta分配系数,Nb/Ta比值变化较大且受控于岩浆体系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和含水量升高会导致金红石与熔体Nb-Ta分配系数的降低。角闪石、黑云母与熔体之间的Nb-Ta分配系数主要受到熔体聚合度(NBO/T)、矿物成分(例如Mg#)和水含量的共同影响,DNb、DTa和DNb/DTa都表现为随着Mg#和水含量的降低而增加。金红石由于具有非常高的Nb-Ta分配系数被认为是重要的Nb-Ta储库,并且其在太古宙TTG岩浆形成过程中是必要的残余相,因此金红石在高压下的分离结晶作用常被用来解释TTG的Nb-Ta亏损,但是由于扩散作用影响的不确定性,能否导致共存熔体中Nb/Ta比值的降低还存在争议。对弧岩浆和长英质熔体的演化模拟实验表明,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都会导致熔体Nb/Ta比值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在岩浆演化晚期阶段黑云母和白云母对熔体Nb/Ta值的降低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并且F等挥发分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熔体中Nb-Ta的富集。俯冲作用过程中富Ti矿物的转变和流体控制着Nb-Ta的储存、迁移和分异,高压下形成的含角闪石和金红石的榴辉岩是潜在的Nb-Ta储库。
-
对脆性构造岩国家标准碎裂岩类术语的修订建议
Abstract:
名词术语国家标准属基础标准,标准的科学性对学科发展起关键性作用。脆性构造是地质研究的重要领域,1999年实施的GB/T 17412.3-1998《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包括碎裂岩类术语,为长期争论的脆性构造岩岩石分类命名确立了统一的标准,但碎裂岩类术语存在含义不清、涵盖不全、覆盖性不足等问题,本文在指出具体问题并展开讨论后,从术语来源、研究方法及结合实验成果等方面提出了修订建议及建议方案,对脆性构造岩中碎裂岩类与断层角砾岩类岩石的定义、关系和产出空间进行了明确。地质科学涉及术语浩如烟海,本文以脆性构造岩岩石术语为例,旨以引起人们对地质术语问题复杂性的关注。
-
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洋板块地质重建与成矿作用
Abstract:
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发育俯冲增生杂岩和白垩纪增生弧,发现了多个金、金铜、锡及多金属矿床(点),记录了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增生过程和成矿事件,是探讨东北亚洋板块地质重建与成矿作用的关键地区。笔者等系统梳理了那丹哈达俯冲增生杂岩带中基质和岩块的年代学、构造属性特征,恢复了白垩纪增生弧TTG岩类,总结了金属矿床矿区火成岩特征,进而重建了古太平洋洋板块地质和探讨了有关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那丹哈达俯冲增生杂岩带自西向东可以划分晚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早白垩世俯冲增生杂岩,记录了古太平洋洋板块地质演化;②早白垩世增生弧的TTG岩类显示中期为G1为主的T2G1G2组合、晚期以G2为主,具有火山弧花岗岩向板内花岗岩演化的趋势,揭示了早白垩世晚期古太平洋俯冲板片发生回卷;③金属矿床与成矿有关的火成岩集中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回卷事件有关,以高分异I型花岗岩和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亦有人译为埃达克岩)为主,形成于洋板块地质演化的洋内弧弧地壳的重熔或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
-
北东帕米尔木吉南西琼让二云母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成矿意义
Abstract:
西昆仑-帕米尔地区三叠纪花岗岩与古特提斯演化和稀有金属成矿密切相关。本文对北东帕米尔木吉南西琼让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系统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琼让二云母花岗岩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云母花岗岩富SiO2(73.24% ~ 74.09%)、Al2O3(14.50% ~ 15.01%)和K2O(5.52% ~ 5.75%),贫TiO2(0.15% ~ 0.18%)、MgO(0.30% ~ 0.37%),且呈强过铝质的地球化学特征(A/CNK = 1.12 ~ 1.15)。岩石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La/Yb)N = 44.62 ~ 54.58)及Eu负异常(Eu/Eu* = 0.52 ~ 0.59)。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蜘蛛网图中,琼让二云母花岗岩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U、K)与轻稀土元素,亏损Sr、Ba、Nb、Ta、Ti、P和重稀土元素。综合分析认为,琼让二云母花岗岩属S-型花岗岩,为变泥质岩源经云母脱水熔融而成。琼让二云母花岗岩中岩浆锆石εHf(t) = -7.93 ~ -0.91,大红柳滩地区钙碱性花岗岩锆石εHf(t) = -8.8 ~ -1.4。琼让二云母花岗岩中含较高的Li和Be,且形成时间与构造环境与大红柳滩锂铍伟晶岩矿类似,推测木吉三叠纪花岗岩具有明显的硬岩型锂铍矿找矿潜力。
-
辽东桓仁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余超, 杨玉伟, 田毅, 苏特, 王广伟, 杨新宇, 鲍东明, 张天元
Abstract:
本文对辽东桓仁地区古城子二长花岗岩、业主沟碱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古城子二长花岗岩和业主沟碱长花岗岩分别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和准铝质-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I型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25±1Ma, A型成岩年龄为116±1Ma,二者同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上,I型和A型花岗岩均具有富硅、碱,贫镁、钙、钛的特征,但I型花岗岩更加贫磷。在微量元素方面,两者具有相似的地幔岩标准化模型, I型花岗岩较A型花岗岩具有较低的稀土总量和轻、重稀土分馏程度,更加明显的Eu负异常和Ba、Sr、P、Ti负异常。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结果显示,I型花岗岩的锆石饱和温度(747℃-793℃)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839℃~872℃)。两类花岗岩εHf(t)全部为负值且相对较低(-11.42~-22.20),说明其为壳源成因。I型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εHf(t)值分别为-22.20~-16.02和-15.98~-11.42,具有不同的Hf同位素组成,指示它们应具不同的岩浆源区。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两类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早白垩世晚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后缘拉张导致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有关。
-
柴北缘马海地区更新统砂砾型深层孔隙卤水成因探讨
Abstract:
近年来在新一轮钾盐资源的地质勘查过程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北部的山前冲洪积扇扇群的深部,发现了一种以粗砂至砾石孔隙为储层的,富含钾资源的大型陆相卤水矿床。目前该类型卤水矿床的成因尚存在较大的争议,为了探讨柴北缘马海地区砂砾型深层孔隙卤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对该地区更新统地层中的深层卤水进行了水化学及H-O、S、Li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卤水水化学类型为氯化物型,属于中-低矿化度、不饱和卤水,其中中K+、Na+含量较高,整体达到了综合评价指标,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②卤水的离子特征系数及同位素组成表明卤水具有盐岩溶滤、粘土矿物吸附、强蒸发浓缩、储存环境相对封闭等特征;③该卤水是大气降水通过水-岩反应、溶滤作用、吸附作用、蒸发浓缩等一些列地质作用的产物。在终闾盐湖与山前冲洪积扇过渡区,随着上覆地层压力的不断增大,残余的古湖水向山前压力小的砂砾石层运移,最终渗流至深部砂砾层,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形成了砂砾型深层孔隙卤水矿床。
-
应用沉积有机质单体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定量重建古降雨量的方法及研究实例
Abstract:
古气候的干湿变化是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研究和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降雨量大小的变化是划分干旱和湿润气候带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全球和中国现代植物叶片碳同位素(δ13C叶片)资料,目前认为C3型植物δ13C叶片值的变化主要受降雨量大小控制,湿润区δ13C叶片偏负,干旱区δ13C叶片偏正,年平均降雨量(MAP)与植物δ13C叶片之间可采用对数函数关系进行描述。研究表明,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在沉积地层剖面以长链高碳数正构烷烃nC27、nC29和nC31为标志,这些单体烷烃分子的碳同位素值(δ13C正烷烃)记录古植物叶片的碳同位素信号(δ13C古植物),通过成壤和成岩校对,可以定量计算和复原陆地古植物叶片碳同位素,最后根据古大气CO2碳同位素(δ13C古大气)与古植物(δ13C古植物)分馏差值系数(Δ‰=δ13C古大气-δ13C古植物),引用本文建立的Δ‰值与MAP(mm/yr)数学拟合公式,定量计算古降雨量,标定地层剖面气候干湿变化过程,讨论了纬度、高度、温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中国新生代气候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的表现是古近纪受行星风系控制,而新近纪演变为季风气候,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凤西104井为例,重建了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至第四系七个泉组4514m~530m井深地层段的降雨量变化曲线,发现柴达木盆地渐新统上干柴沟组降雨量最小,仅为250 mm/yr,而上新统狮子沟组降雨量最大,可达1200mm/yr,提出8Ma降雨量增加可能与亚洲季风的出现和中国气候湿润化有关。
-
顾及地质要素的直升机临时起降场选址模型
Abstract:
高寒、高原、山地等复杂地质环境直升机临时起降场选址是军事行动和抢险救灾中的重要问题。针对复杂地质环境中直升机选址面临的评估效率和精度低的问题,笔者等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和辅助数据的加权信息量选址评估模型,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与直升机临时起降场选址相关的地理和地质要素,保持直升机选址合理性的同时,提高选址方法执行效率。笔者等以8种地理和地质数据为基础,设计直升机选址规则,并用加权信息量法对其进行量化;然后使用自然破坏法(Jenks)对选址规则进行自适应分类,生成含有多类别的直升机选址图(一般>2类,如适宜区、危险区);最后,研发了基于凸包搜索的Alpha Shape方法对椒盐噪声进行自适应滤波,进一步优化了选址结果。实验表明,笔者等新引入的地理和地质环境因子(地质灾害、土地覆盖、岩土体类型、RCI指数、地质构造)是影响选址的重要指标,以往的研究中尚未考虑;模型能够有效提高直升机选址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自动化水平,且通过滤波算法有效减少了噪声干扰,增强了选址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
洞庭湖及其支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风险 及影响因子分析
陈方伟, 李聪, 郭军, 张程安, 毛雄, 汤恒佳, 廖琦, 陈创
Abstract: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洞庭湖及其支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风险及驱动力分析,可为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方案,对保障流域生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方法]本文对洞庭湖流域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合不同的流域分布特征。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对表层沉积物影响因素进行空间分异探究,结合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探究各类影响因子在地理空间上对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驱动作用,同时采用Arcgis对各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Cr、Cu、Mn、Ni、Pb、Zn元素均值的Igeo(地积累指数)均小于1,属于轻度污染程度;Cd元素Igeo的均值在1~2之间,属于中等污染,洞庭湖区各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风险较高,整体呈现逐渐积累过程,且基本上处于轻度-偏中度污染水平。在湘江和资水流域底泥中重金属Cd累积率较高,达到1.97和1.83,在沅江和洞庭湖内部累积率为0.97和1.08,而在澧水流域累积率为负值,各流域重金属累积存在明显差异性。(2)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发现,降雨、距乡镇距离、气温、据道路距离、土地利用类型、据铁路距离(0.16)、NDV、DEM对洞庭湖区沉积物重金属地积累指数(Igeo)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表明洞庭湖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受到地理条件等自然因子的影响,同时也与人为活动密切相关。[结论]1、整体上来看,洞庭湖区沉积物各元素均值总和为2,属于中等污染程度。2、严重污染程度地区主要集中在资江流域及湘江入洞庭湖流域和洞庭湖湖心,沅江流域沉积物底泥呈现中等程度污染。3、通过地理探测器,筛选出降雨、据公路距离、DEM等对沉积物重金属Itot空间分布解释力强的因子,年平均降雨量和距道路距离是双因子增强的效果外,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均为非线性增强,表明选取的环境、自然因子共同对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离散发挥一定的驱动作用。
-
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划分
Abstract:
为了确定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的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分析、荧光显微分析、均一温度统计等方法,研究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储层中烃类的充注时间和期次。结果表明:包裹体主要寄主矿物为孔洞中充填的石英和方解石,包裹体呈带状或呈群分布;烃类包裹体成熟度相对较高,在荧光下呈蓝白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显示出单峰特征,峰值分别为110℃~130℃。结合研究区的埋藏-热演化史分析,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的主成藏期发生在早三叠世,时间为距今245~243Ma。
-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层系优选—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为例
Abstract:
咸水层二氧化碳(CO2)地质封存为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储备技术,筛选适宜的封存层系为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工程的选址的前提。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高碳排放地区为例,深入分析了4个潜在封存储盖组合的地质特征,并基于封存潜力、封存安全、经济及工程适宜性三个准则,建立了14个咸水层CO2地质封存优选指标,利用熵权法分析了不同指标的权重,并基于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优劣距离法)进行了最终封存层系优选。计算结果表明14个优选指标权重在4.26%到12.95%之间,其中盖层厚度指标权重最大,储层埋深、储层渗透率和资源开发冲突次权重相对较高;TOPSIS法排序打分结果表明,中、上储盖组合的石千峰组及纸坊组最适宜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进行CO2咸水层地质封存,应作为平面选址及后续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工程的优选层系。
-
显微煤岩组分分析及在古野火研究中的应用
Abstract:
显微煤岩组分定义和分类的中国国家标准自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煤岩学组成立以来历经33a(1980-2013)完成,国际标准“ICCP system 1994”是国际煤和有机岩石学委员会(ICCP)历经26a(1991-2017)完成,但经过数十年发展国内外分类方案仍存在诸多差异。通过对比中国和国际显微组分分类方案,发现中国三次分类方案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具体分类类别上,与国际显微组分分类方案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镜质组和类脂组的分类类别和成因差异。建议根据研究习惯和交流对象合理选择分类方案,但需要明确不同分类方案下的显微(亚)组分类型。惰质组作为煤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显微组分组,常作为古野火发生的指示物。利用惰质组中丝质体反射率可推算燃烧温度,从而判断古野火发生强度及类型,根据惰质组相对含量可厘定古氧气含量,惰质组在大气圈和岩石圈的滞留和沉积过程可分析古野火对古生态系统的影响。古野火作为古生态的重要影响因子,显微煤岩组分分析可以揭示古大气成分和古生态群落演替等信息,有助于人类探究当前环境下全球气候变暖和关键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灭绝原因。
-
基于不同组合赋权的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Abstract:
随着经济社会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资源日趋紧张,逐步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势在必行,评估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是其首要工作。滨海城市作为经济发达且对外沟通的枢纽,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加之海洋环境多重影响,其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更为复杂和重要。本文以潍坊市潍北平原沿海地区作为研究背景,采用改进的结构CRITIC、博弈论、最小相对信息熵和乘法合成法等四种不同主客观组合方法进行赋权,并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计算结果均显示断裂构造、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位埋深和岩土层渗透性等四项指标对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影响显著。(2)改进的结构CRITIC、最小相对信息熵和博弈论三种组合赋权方法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5、0.9585和0.9093,能够科学反映各项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3)基于不同组合赋权方法的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中非常适宜和较适宜面积总和分别占总面积的44.13%、42.87%、41.35%和42.53%。(4)非常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营里镇西部和寒亭区固堤街道中部、朱里街道西部以及昌邑市龙池街道、奎聚街道、都昌街道交接处等区域。
-
军事地质环境中岩土体抗爆打击性能仿真模拟与分析
Abstract:
西部某高原高寒区域,地质环境特殊,且作为沿边地区,在区内开展战场环境保障相关性研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次工作选取某训练场区,在火器落弹区域充分利用弹性波理论、爆炸理论与技术方法,选择目标地区针对性开展地震波采集与处理、岩土介质爆炸数值模拟计算等工作,研究炮弹(炸药)对于野外(靶场)岩土表面的破坏性,并评价其抗爆打击性能,通过研究表明,岩石介质情况下被破坏性远小于土壤介质情况。而不同岩性条件下,凝灰岩、流纹岩和安山岩对于侵彻爆炸后的抗爆打击能力差异较小,均在5cm以内。这表明岩石介质抗爆打击能力远大于土体介质,同时本区内岩石介质的抗爆打击能力差异较小;此次研究初步探讨了仿真模拟在研究战场抗暴打击性能中的应用,并经过实践验证;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计算机仿真在战场环境保障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现代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在军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Abstract:
军事地质主要面向典型场景复杂地质环境的探察与研究,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军事地质信息化和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现代工程地质分析方法运用到军事地质应用研究中,对于军事地质技术发展日益重要。本文在综述工程地质学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探讨了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在军事地质应用研究中的典型案例。研究表明,自然历史分析法作为军事地质应用研究的有效方法,在民用地质资料军用改化、机动通行能力评估、工事稳固性和抗打击性评估和要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军事应用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现代军事地质多元学科合作的应用特点,决定了现代工程地质分析方法与其他地学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可能成为推动军事地质解决实际军事问题的一种重要能力。
-
战争地质学:松山战役历史战场地质环境研究
Abstract:
滇西松山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其胜利是中国战略反攻的重要转折,对增强军民抗战决心和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战争地质学视角,研究松山战役历史战场地质要素的应用及其对战术部署和战略决策的影响。通过分析战役主要战斗区域的战场地质环境特征,探讨了松山战场地质条件对战场选择、防御工事构筑、战术动作和战略筹划的影响。战例研究表明,地质因素在战役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影响了战场选择和防御工事构筑,还对战术动作和战略筹划产生深远影响,为松山战役战场军事地质研究提供实证基础,为现代战争中地质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峨眉山地幔柱上涌事件的成矿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治成, [ ], 文俊, 陈敏, 郑梦天, 赵伟, 郭宇衡, 刘洪
Abstract:
峨眉山地幔柱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但对峨眉山地幔柱的研究多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与成矿效应有关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补充和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了各种矿床类型的特征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并提出了未来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的研究重点和找矿方向。首先,按照成矿作用与峨眉山地幔柱上涌的时间关系,划分为两种类型:①伴随着峨眉山地幔柱上涌,在上涌过程中会发生岩浆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最终分别形成了岩浆矿床和热液矿床,这些矿床称之为与峨眉山地幔柱直接相关的矿床类型;②在峨眉山地幔柱结束上涌后,并且间断一定时间之后,峨眉山地幔柱上涌事件为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来源、运矿通道和成矿空间,这些矿床称之为与峨眉山地幔柱间接相关的矿床类型。其次,分析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结果显示与峨眉山地幔柱直接相关的矿床的成矿时代集中在260Ma附近,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南北向断裂带上,与岩浆通道密切相关,且在岩浆通道垂向上具有成矿分带性;其演化历史与峨眉山地幔柱上涌过程中在岩浆通道中的不同空间位置发生的岩浆作用和热液作用密切相关。与峨眉山地幔柱间接相关的矿床的成矿时代较为分散,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带和外带,并具有分散性、层位性特点;其演化历史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之后提供的物源层或成矿元素初始富集层、古深大断裂和储矿空间息息相关,并且不同的矿床类型具有不同的演化特点。本文认为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稀有、稀土、稀散和稀贵金属等绝大部分关键矿产,矿床类型多样,成矿潜力大,建议加强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在成矿理论、成矿机制、成矿预测、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和成矿元素多元化找矿等方面的研究,可大大提升中国关键矿产的保障能力。
-
甘肃北山造山带南缘发现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化类型
Abstract:
内容提要:成宣是近年在甘肃北山发现的在成矿时代、矿化特征、赋矿岩相等方面都与新疆北山一系列岩浆矿床有高度相似性和可比性的赋矿镁铁-超镁铁岩体。该矿床的发现及系统研究将为甘肃北山造山带岩浆铜镍矿的勘探和研究拉开序幕。物化探结果显示含矿基性-超基性岩体具有高重、高磁、高极化、中低电阻以及Cu、Ni异常套合较好等特征,同时结合成矿年代、赋矿岩相、矿化类型、蚀变特征等,证明成宣矿床为典型的形成于二叠纪(295.6Ma)的铜镍岩浆硫化物矿床。
-
王宠佑对中国地质学会的贡献
Abstract:
内容: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及早期的发展史上,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及葛利普等都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相继担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之后,王宠佑担任了第四任会长。通过查阅《中国地质学会志》和《地质论评》有关记载王宠佑的信息及发表的文章,在参考其他有限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并研究王宠佑在地质学会成立、缓解经费困难、设置购书基金、设立葛氏奖章以及学术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了解他在地质学会所做的努力及地质学会早期发展的艰辛,以此纪念中国地质学会百年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
郯庐断裂带新生代研究进展及右旋走滑成因机制探讨
Abstract:
位于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作为我国最著名的断层之一,自发现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由于该断裂带沿线发育一系列与其密切相关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也使得其新生代的构造研究成为学术界和石油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文章在系统梳理郯庐断裂带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新生代以来断层的变形特征、演化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右旋走滑的起始时期以及走滑位移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应用广义断层理论对其中存在的争议进行探讨,提出郯庐断裂带38 Ma以来的右旋走滑是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由于大型先存构造(郯庐断裂带)差异复活而形成的新认识,并进一步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推测该伸展应力体制的动力学可能来源于太平洋—库拉板块之间近东西向扩张洋中脊俯冲所产生的板片窗效应。利用该认识可以为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走滑位移量差异分布、沿其走向相邻盆地内的复杂的构造和沉积特征提供合理的解释。此外,郯庐断裂新生代右旋走滑成因机制的新认识也有望为中国东部未来构造方面的研究以及沿断裂带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开发、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
甘泉-富县地区本溪组障壁砂坝沉积特征
万永平), 宋明), 折印南), 蒲仁海), 樊宇洁), 杨云景)
Abstract:
甘泉富县地区本溪组天然气藏主要为障壁砂坝砂岩储层。在平均井距2-3km的密井网条件下,钻井资料揭示了障壁砂体纵横向微相组合和分布特征。本文根据岩心、测井、露头和薄片资料,对甘泉-富县地区本溪组障壁砂坝的砂体展布、微相类型与组合、剖面结构、测井相等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泉-富县本溪组本一和本二段均发育东、西两个平行岸线的北西向延伸的障壁砂坝,沿古岩溶凹槽与高地之间的斜坡分布。障壁砂岩呈串珠状加厚,砂岩含量最高约50%,单层砂岩最厚22m。障壁宽度一般3-10km,长度超过40km,延伸至研究区外。在中低潮差潮汐和弱波浪共同作用下,障壁砂坝自下而上往往呈入潮口细砾-似潮道砂-似浅滩砂-冲溢扇含泥砾砂等序列特征。入潮口一般由粒序层理细砾岩、含砾粗-中砂岩组成,底界有冲刷面。障壁中下部似潮道微相多由单向板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中-细砂岩组成,偶见双向羽状交错层理;障壁中上部的似浅滩微相一般由平行层理、低角度楔状交错层理中细砂岩组成,可见生物扰动等;障壁顶部冲溢扇中细砂岩一般含冲刷成因的泥砾或风暴成因的撕裂泥质条带。横向上障壁砂坝边缘往往为潮坪薄互层砂泥岩或涨落潮三角洲薄砂岩,逐渐过渡为沼泽煤层或泻湖泥岩。障壁砂坝及周缘砂岩存在箱型、漏斗型、鈡型、齿型四种测井相,以齿形和箱型最常见。障壁环境的砂岩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中等至偏低。
-
基于遥感影像军事地质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现状
赵军利, 曾菲, 陈占龙, 李向英, 韩思鹏, 张峰, 孙晨星
Abstract:
军事地质也已成为立体化、透明化和信息化战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动态的、多视角、重复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为军事地质要素信息提取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本文概述了军事地质及相关的遥感影像数据,重点回顾了对基于遥感影像的岩体、土体、水体、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及地质资源军事地质信息提取及应用的研究现状,概括分析了基于遥感影像军事地质信息提取及应用发展挑战和趋势,总结指出:基于遥感影像军事地质信息提取存在精度不高、不稳定性难题,制约了军事地质要素在军事应用中的潜力。未来,随着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基于遥感影像军事地质信息提取及应用将有广阔前景。
-
基于无人机LiDAR技术的古冰川地貌定量分析——以稻城古冰帽南缘库照日冰碛垄为例
李奕曼, 张志刚, 张宏, 郭飞, 赵丹, 卢楠心, 张红梅
Abstract:
古冰川地貌是研究第四纪环境演变的重要依据,无人机LiDAR技术的高精度数据使得古冰川地貌研究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显著提升古冰川地貌分析、冰川地貌制图的精度。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稻城古冰帽保存了大量古冰川遗迹,是研究冰川地貌的理想区域。本研究应用无人机LiDAR技术,对稻城古冰帽南缘的库照日地区槽谷出口的冰碛垄进行航测,获得库照日冰碛垄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和三维点云数据,并进一步对比12.5m、30m分辨率的DEM成像效果,分析库照日冰碛垄的地形特征、库照日槽谷出口冰碛垄围成谷地的形态参数等。结果表明:(1)无人机LiDAR技术能快速获得高质量、高分辨率的数据,适用于小区域、地貌较复杂的地区,结合三维模型可提高对冰碛垄地貌形态的认识;(2)对库照日冰碛垄的地形特征统计可知,最内侧的K-M1垄拥有第二高的坡度平均值,K-M6垄作为独立垄拥有最大的坡度平均值;(3)库照日槽谷出口冰碛垄围成谷地的幂函数指数b值范围为0.24至0.54,小于多数槽谷的b值;V指数结果范围为0.52~0.69。本研究为基于无人机LiDAR技术的冰川地貌定量分析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案例。
-
扬子陆块西缘澄江组沉积时限的厘定:来自凝灰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Abstract:
扬子陆块西缘广泛出露的澄江组是一套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密切相关的沉积岩系,其形成时限、构造背景对华南地区新元古代盆地演化,以及古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在云南禄劝地区澄江组顶部发现2层的火山岩夹层,岩性为灰白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对凝灰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735.6±5.2 Ma(n=24,MSWD=0.14)加权平均年龄,首次在云南获得澄江组的顶界年龄,从而限制了澄江组的沉积时限为812~735.6 Ma。岩石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晶屑凝灰岩明显富集Rb、Th、K等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亏损Ba、Sr、P、Ti、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呈“燕式”型,与低Sr高Yb的南岭型花岗岩特征较为一致;其形成来源于中元古代早期(TDM2:1932~1265 Ma,平均值为1704.3 Ma)下地壳泥质岩石经5%~10%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与华南陆块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是南华裂谷重要的岩石学及岩浆记录。
-
武器装备环境新视角:武器装备地质环境适应性研究与国外经验启示
Abstract:
武器装备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其环境适应性至关重要。地质环境作为装备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器装备的性能、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具有显著影响,但在以往环境适应性研究中未得到重视。本文在对装备环境和地质环境概念内涵阐述的基础上,提出联合作战条件下装备环境具有全空域、全地域、全过程、全时域、全要素、全耦合的特点和趋势,探讨了地质环境在武器装备研发、导航制导、机动通行、火力运用、洗消用水、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影响和实践应用。最后,通过梳理国外在自然环境试验、环境适应性评估和环境武器研发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我国武器装备地质环境适应性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三方面启示,以促进装备全域全寿命期高环境适应能力生成,助力装备高质量发展。
-
渭河上游散渡河流域苦咸地下水形成机制
Abstract:
渭河上游散渡河流域是黄土高原地区闻名的苦咸地下水分布区,水质型缺水问题制约着该地社会经济发展,深入研究散渡河流域苦咸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对于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障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散渡河流域中南部地区采集的26组水化学检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地下水化学指标统计分析、离子相关性分析、离子比值分析和矿物饱和指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散渡河流域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和离子来源,探讨了苦咸地下水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河谷潜水普遍为苦咸水,TDS平均值5599.7 mg/L,SO42-平均值1973.1 m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HCO3?SO4?Na型、SO4?Cl?Na?Mg型、Cl?SO4?Na?Mg型和SO4?Cl?Na型,苦咸水分布与1718年通渭7.5级大地震的极震区范围有较好相关性;黄土潜水处于区域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区,循环路径短,交替强烈,水质优于河谷潜水,TDS在839.6~1237.6 mg/L之间,水化学类型为Cl?SO4?HCO3?Na型、HCO3?Cl?Na型和HCO3?SO4?Cl?Na型。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石膏和岩盐的风化溶解;苦咸地下水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溶滤作用,其次是阳离子交换作用,蒸发浓缩和人类活动影响甚微;通渭大地震造成河谷堆积物中的红层可溶盐增加和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是苦咸地下水形成的根本原因。
-
西藏盐湖卤水与其蒸发过程中溴含量特征及意义
Abstract:
溴素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在环境科学和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溴素阻燃剂、溴盐等化工产品行情的看涨,溴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西藏盐湖卤水中的化学成分一直备受关注,其中溴(Br)含量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对西藏盐湖中溴(Br)的分布规律和蒸发过程中溴的含量特征及意义鲜有研究。本文以西藏盐湖为研究对象,研究卤水中溴的含量特征,探讨其在蒸发过程中的变化。研究表明:①西藏盐湖卤水中溴含量为0.11~187.03mg/L,其中多数盐湖中富含Br,如扎仓茶卡(52.90mg/L)、聂尔错(52.03mg/L)盐湖卤水Br含量高于溴的综合评价指标(50mg/L);扎布耶北湖(187.03mg/L)、扎布耶南湖(177.80mg/L)、当雄错(106.62mg/L)盐湖卤水Br含量高于扎布耶盐湖溴的边界品位(100mg/L),1年中,扎布耶北湖与南湖在11、12月份溴含量最高,分别为212.23mg/L和272.78mg/L;当雄错在7、8月份溴含量最高,最高为130.00mg/L;②盐湖卤水中Br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强烈活动的热泉,经河水汇入并在盐湖卤水中富集,其中结则茶卡盐湖卤水中Br大约99%的补给来源为河边温泉;③盐湖卤水中Br含量虽远不及海水,但在盐田卤水中如扎布耶各级盐田中Br含量明显高于工业开采品位(300mg/L)。在卤水自然蒸发浓缩过程中,随着蒸失率的增大,Br的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扎布耶盐湖卤水中溴的浓度由原卤的90.00mg/L到蒸失率为79%时,浓缩到420.00mg/L;当雄错盐湖卤水中溴的浓度由原卤的107.40mg/L到蒸失率为84%时,浓缩到303.50mg/L。溴含量高的盐湖及盐田卤水是对溴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在资源。
-
内蒙古浩布高多金属矿集区LA-MC-ICP-MS锡石U-Pb定年及其意义
赵伟策, 陈佳德, 魏良民, 李伟, 秦季军, 柳爱新, 刘孜
Abstract:
内蒙古浩布高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甘珠尔庙成矿带内,伴随中生代岩浆侵入活动,发育矽卡岩型锌-多金属、斑岩型钼、花岗岩型锡等矿化类型。然而,花岗岩型矿化及其与矽卡岩型、斑岩型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且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浩布高矿集区产于乌兰坝岩体中的花岗岩型锡矿石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两件锡石样品并开展LA-MC-ICP-MS锡石U-Pb定年工作,获得其U-Pb Tera-Wasserburg下交点年龄分别为148.7±5.1 Ma、146.4±3.4 Ma。结果表明,浩布高矿集区花岗岩型锡矿化的年龄与乌兰坝岩体中部的容矿碱性花岗岩的侵位年龄(148.9~142.0 Ma)基本一致,表明两者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花岗岩型锡矿化与矽卡岩型锌-多金属矿化、斑岩型钼矿化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三者应属同一成矿系统,均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此外,浩布高矿集区锡矿化年龄(148.7~139.6 Ma)与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发生时代(150~130 Ma)一致,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浩布高矿集区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构造背景。
-
江南钨矿带东段长岭尖钨多金属矿床成矿年代、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王静, 张达玉, 张飞, 翁望飞, 许红兵, 孟翔, 杨华炜, 周涛发
Abstract:
长岭尖矿床是江南钨矿带东段新发现的钨多金属矿床。本文测得长岭尖矿床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3.8±1.3Ma,与矿区深部同时代白云母花岗岩密切相关。根据长岭尖矿床的矿化蚀变组合特征,其成矿期次从早到晚可分为:黑钨矿-硫化物-石英阶段(阶段Ⅰ)、硫化物-石英阶段(阶段Ⅱ)和方解石-石英阶段(阶段Ⅲ)。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其成矿温度和盐度从阶段Ⅰ(281~386℃,0.70~10.11% NaCleq)→阶段Ⅱ(186~317℃, 0.70~4.03% NaCleq)→阶段Ⅲ(156~202℃,0.70~2.07% NaCleq),温度、盐度逐渐降低。长岭尖矿床硫化物中的δ34S范围介于-4.5~2.8 ‰(阶段Ⅰ和阶段Ⅱ),矿化共生的石英流体包裹体(阶段Ⅰ和阶段Ⅱ)的δD介于-70.3‰ ~ -58.3‰和石英中δ18O石英换算得到的δ18O H2O值介于-0.1‰ ~ 4.8‰,均指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从早到晚大气降水比例逐渐增高。长岭尖矿床钨的沉淀主要受控于流体不混溶作用,硫化物矿物的沉淀主要受控于流体混合作用。综合分析显示,长岭尖矿床成矿流体与江南钨矿带钨矿床成矿流体类似,成矿流体均来源于岩浆水,且后期都存在大气降水加入的特点。
-
淮南张集煤矿晚古生代铝质泥岩的沉积环境及成因分析
吕大炜, 李泽宽, 沈晓丽, 张之辉, 刘海燕, 王洛静, 张奥聪, 李庆, 吴盾, 刘小龙
Abstract:
淮南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晚古生代本溪期发育有铝质泥岩,同时期邻近的豫西地区则发育有较厚的铝土矿层,通过探讨两个地区成矿差异可以更好地为铝土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淮南张集煤矿本溪组铝质泥岩进行了XRD、主微量元素分析、锆石U-Pb定年测试,通过对铝质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确定了其成因,并与豫西铝土矿形成条件进行对比。碎屑锆石U-Pb定年数据显示,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311.5Ma、~451.5Ma、~925.75Ma、~1753.5Ma和~2488.5Ma,与物源地锆石年龄峰值对比,揭示铝质泥岩物源主要为北秦岭造山带中的火成岩和华北克拉通基底中的变质岩和火成岩。地球化学分析中,Li元素明显富集;Sr/Cu范围为3.51~45.8、B/Ga范围为13.8~27.9;Sr/Ba范围为1.7~16.9以及V/(V+Ni)范围为0.76~0.92;地球化学指标表明铝质泥岩形成于干旱的热带气候下,沉积于海相的还原性环境中。通过对比淮南张集煤矿铝质泥岩和豫西铝土矿的成因,得出两地区的成矿差异主要是气候、海侵事件导致的,较少的降水和海侵作用抬高了地下水位,导致铝质泥岩沉积于淋虑作用弱、水体瘀滞的环境中,进而导致Al元素没有进一步富集,未能成矿,在此条件下,Li元素富集于铝质泥岩中的黏土矿物中。因此,铝土矿更容易发育在受海侵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根据本溪期淮南地区古沉积环境的分布,淮南地区铝土矿的成矿远景区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北部的潮坪、三角洲沉积环境中。同时铝质泥岩伴生元素中Li元素较为富集,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
-
共襄盛举:抗战胜利后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的召开
Abstract:
1947年11月,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在台北召开,此次年会是台湾光复后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年会,也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以来唯一一次在台湾举行的年会。认为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地质学科在战后时期的复兴,也展示了学会在推动学术研究、培养地质人才以及服务国家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促进了大陆和台湾地质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也为中国地质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学术交流和地质考察,来自大陆的地质学者对台湾的地质环境、自然资源、民俗文化以及城市建设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此后开发台湾奠定了基础。
-
云南泸西三叠系关岭组上段火山灰锆石U-Pb年龄及其对泸西海生爬行动物群时代的指示意义
Abstract:
云南泸西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地层含丰富的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植物等多门类化石,面貌与中三叠世安尼期盘县动物群、罗平生物群类似,但生物地层研究弱,未能较准确厘定其地质年代。本研究利用LA-ICP-MS对泸西主要化石点所梅落与木塌剖面共计4层凝灰岩样品及盘县动物群隔界河剖面化石产出层凝灰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所梅落剖面凝灰岩锆石结晶年龄为243.9±1.8Ma;木榻剖面三层火山灰自下而上分别为245.2±3.4Ma、243.7±1.7Ma以及242. 2±1.5Ma;盘县动物群隔界河凝灰岩层锆石年龄为244.0±1.5 Ma。测年结果显示泸西所梅落剖面关岭组上段地层以及木榻剖面化石富集层时代均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在时代上与盘县动物群、罗平生物群基本一致。
-
军事地球科学:历史经验与现代挑战
Abstract:
军事地质学以战争与和平时期军事活动实践应用为研究领域,在军事行动、作战环境、战场情报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军事需求推动军事地质学向军事地球科学创新发展。军事地球科学基于地球系统科学交叉学科,致力于研究解决军事活动涉及的多元自然物质属性、多层空间物理特征和多系统环境挑战。总结西方军事地质学应用研究历史经验,归类西方军事地球科学研究的综合地学环境影响历史战争、地球系统科学对军事活动影响、地缘安全利益与资源需求、支持军事活动的地球科学技术等重点领域,建议我国军事地球科学关键问题聚焦多样化军事应用,提出现代科学挑战:(1)战场地学空间情报的智能应用;(2)陌生地域特殊环境隐匿目标的遥感侦察识别技术;(3)战场侦察与武器检测的法证军事地球科学;(4)军事新能源安全保障。综述研究成果为加快我国军事地质学科建设,提升地质工作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
贵州麻江羊跳寒武系底部烃源岩SiO2成因及定量分析研究
Abstract:
寒武世早期,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发育了一套灰黑色优质烃源岩,目前针对该烃源岩中SiO2成因及定量分析缺乏系统研究,本文综合有机岩石学、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探讨了该剖面SiO2成因类型,并建立相关模型对不同来源SiO2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寒武纪早期羊跳剖面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样品中发现热液活动的岩石学证据,即玉髓和热液生物(海绵骨针和须腕动物),表明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沉积过程受热液影响。(2)硅质岩与硅质页岩的Fe/Ti平均值分别为51.04、17.24;Al/(Al+Fe)平均值分别为0.41、0.65,同时硅质岩系ΣLREE/ΣHREE整体大于1,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Eu正异常、Ce负异常的特征,表明硅质岩受热液影响较大,硅质页岩不受或受热液影响较小。(3)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烃源岩中,碎屑硅平均值为30.52 %;热液硅平均值为34.67 %;生物硅平均值为34.81 %,这表明羊跳剖面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主要为生物成因和热液成因。研究结果将为确定该地区有利的页岩气富集和开采层段提供参考依据。
-
桂西地区某些地层中的火山灰特征及其意义
张启连, 王学恒, 邓军, 韦访, 陈文伦, 李活松, 宫研, 李玉坤, 杨凯, 辛晓卫
Abstract:
桂西地区古生代台地相火山灰研究几乎空白,影响着构造演化的深入研究。通过线路调查、显微构造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上寒武统唐家坝组粉砂质泥岩、下石炭统都安组铝土岩系、上二叠统下部含铝岩系及其顶板碎屑岩存在火山灰,均发育熔蚀和脱玻结构;其中上寒武统火山灰可见细小的石英斑晶、长石晶骸、球粒及白色玻璃,属于远源的流纹质火山灰;下石炭统火山灰中斑晶以斜长石、辉石斑晶为主,还有黄褐色玻璃,锆石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碱性玄武岩,属于近源的玄武质火山灰;上二叠统下部火山灰分布于陆相铝土质岩及其顶板的海侵碎屑岩中,铝土质岩中火山灰以玄武质—安山质为主,顶板碎屑岩火山灰则以流纹质为主,P/T界线之下的灰岩中的火山灰以流纹质为主,玄武质、安山质到流纹质组合表明其来自岛弧,岩屑存在表征近源。推测晚寒武世桂西地区为被动大陆边缘,酸性火山灰来自印度—澳大利亚Kuungan缝合线的岛弧火山,早石炭世桂西处于扬子板块西南缘裂谷盆地,火山灰来自区域火山喷发,晚二叠世桂西处于弧后环境中,火山灰来自西南缘的古特提斯岛弧。
-
川西南山区几种典型沉积物的粒度与粒形特征研究
Abstract:
量化天然沉积物粒度与粒形特征是研究物源区物质组成、风化剥蚀环境、搬运和沉积动力条件的重要方面,存在多种基于不同原理的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通过对样品大量颗粒的逐个测量来评估样品总体粒径和粒形特征,是对样品粒度和粒形特征最直观的表达。本文基于对凉山州境内6个地点多种环境25个沉积样品的动态图像法和激光衍射法粒度分析结果,用数学矩法和图形法分别估算每个样品两种测试结果的均值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等粒度统计参数,并对图像法所获粒形参数与粒径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 两计算方法的均值粒径几乎一致,尤其是图像法数据以及激光法粒度的细粒样品部分几乎没有差别,两方法的分选系数强相关,但数学矩法通常更大。仅对于正态分布样品的偏度和峰度,图形法与数学矩法计算结果近似,对于非正态样品,图形法不能反映样品的真实偏度和峰度。2.激光法仅均值粒径与图像法存在中等相关性;以图像法为参照,其他高阶粒度参数与样品的实际情况几乎无关。3.两测量方法所获得粒度分布、峰态、峰位和峰值规模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认为图像法平均粒径普遍大于激光法均值粒径的结论不同,本研究发现在山地环境部分样品激光法粒度比图像法更粗,推测主要与样品的多矿物属性和多形状不规则性有关。4.等积径-球度二维密度分布图可用于区分沉积物内部的不同颗粒簇,这些颗粒簇还可能具有不同的平面展布形态。结合形态参数,粒形信息可为沉积环境分析提供新的潜力和机会。
-
2013,59(6):1097-1109, DOI:
Abstract:
深水环境下内波、内潮汐沉积从在地层记录中被发现已过去20年,在这20多年里虽然积累了不少资料,但至今未对内波、内潮汐沉积进行细分。本文以地层记录中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为基础,结合内波、内潮汐的破碎过程和海洋物理学中内波的研究现状,对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的分类进行了探索。将其分为3个层次下的9种类型,分别为:正压内潮汐沉积、斜压内潮汐沉积、正压短周期内波沉积、斜压短周期内波沉积、等深流叠加内波沉积、低密度浊流叠加内波沉积、长周期内波叠加沉积、驻波沉积和其他内波叠加沉积。地层记录中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分别归为:正压内潮汐沉积、正压短周期内波沉积和长周期内波叠加沉积3类,其余类型尚未被发现。这样的分类较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现代海洋中内波、内潮汐无处不在,但地层记录中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却少得可怜的现象,同时将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和海洋物理学中对内波的研究结合起来,并能将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研究背景之中,使之可以和大洋突发事件、天文旋回及大洋环流等联系起来。
-
丁一, 李智武, 冯逢, 翟中华, 孙玮, 汤聪, 张葳, 张长俊, 刘树根
2013,59(2):389-400, DOI:
Abstract: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是川中地区的主力产油层之一,通常认为储集体为高能介壳滩相的“纯”灰岩。本文基于露头、岩芯、薄片、扫描电镜等观察,认为川中龙岗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一套典型的湖相混合沉积,包括狭义的混积岩和广义的混合层系。狭义混积岩成分以碳酸盐为主,由碳酸盐、陆源碎屑和泥质以不同比例混积而成,包括含砂泥质介壳灰岩、含泥砂质介壳灰岩、含介壳含泥钙质砂岩、含介壳含砂钙质泥页岩等岩石类型。广义混合层系主要为介壳灰岩、泥页岩、砂岩与狭义混积岩等构成的互为夹层或近等厚互层。混合沉积类型主要有间断混合、原地混合和相混合3种,分别受控于风暴作用、水动力条件和优势相。由于后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原生孔隙消失殆尽,无论是较纯的介壳灰岩还是混合沉积都极为致密,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溶蚀微孔、微裂隙和构造裂缝。除了“纯的”介壳灰岩外,由介壳和粉砂—泥质混积而成的泥质介壳灰岩和含介壳泥页岩由于微裂隙相对发育,部分物性好的层段也可以作为储层。上述结果和钻测成果暗示:临近烃源的低能介壳滩和介壳滩缘等混积相的粉砂—泥质介壳灰岩和含介壳泥页岩是一种广泛发育的潜在储集体,这对于致密油勘探而言尤为重要,应该引起重视,建议进行试点勘探。
-
2014,60(4):851-857, DOI:
Abstract:
老挝含盐盆地白垩纪时期位于新特提斯域东南部,晚白垩世沉积了巨型钾盐矿床。其中,万象东南部的他曲盆地钻孔含盐系中硬石膏δ34SV CDT值集中分布在138‰~153‰,与同期海相蒸发岩δ34S值近似,表明石膏为海相成因。据此,也进一步证实老挝含盐盆地成钾物质大多来自于同时期的古海水,但同时也受到大陆水的掺杂。依据老挝含盐盆地与思茅盆地钾盐矿床沉积时代相近,同时结合勐野井组石膏硫同位素组成,笔者初步认为两盆地在硫同位素组成上具有相近的海源特征,推断它们在海侵期可能曾连通。
-
2005,51(6):681-693, DOI:
Abstract:
2O世纪7O年代建立的蛇绿岩(Ophiolite)概念认为出露在缝合带中的一套镁铁一超镁铁岩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留,其岩性单元可以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各个层圈一一对应,所以蛇绿岩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该认识促进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近年来完善的MOR 型和SSZ型蛇绿岩理论体系认为MOR 型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MOR),SSZ型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上(Supra—Subduction Zone),二者的地幔橄榄岩、堆晶岩组合及上部熔岩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均有不同的特征,洋陆俯冲和洋内俯冲是形成SSZ型蛇绿岩的两种机制,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蛇绿岩的多样性及其与大洋岩石圈的差异。由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在缝合带中MOR型蛇绿岩很少被保存下来,保存较好的大多数为SSZ型蛇绿岩。本文探讨了蛇绿岩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同时认为Rodinia超大陆前是否存在蛇绿岩、太古宙绿岩是否为蛇绿岩均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2014,60(1):1-21, DOI:
Abstract: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 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 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 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 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 陆—岛碰撞和陆壳连接。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作用指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压裂,形成海沟等。海沟形成后陆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机制转换为板块俯冲作用。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特征是海盆扩张和板块俯冲造成的洋壳缩短取得平衡。弧后盆地和弧后边缘海的打开,表明俯冲带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洋脊俯冲之后过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其特征是海盆逐渐缩小而且板块俯冲带汇聚。这里既有密集的俯冲带又有短期打开的边缘海岭;俯冲带不断位移,既可后撤也可前冲;俯冲板块经常发生断裂和拆沉。过成熟期的板块俯冲结果是边缘海微板块的萎缩。经过陆—岛碰撞,岛弧地壳增厚,与大陆板块连为一体,成为大陆内部的一个构造单元,即显生宙的“古洋—陆转换带”。
-
2006,52(2):251-265, DOI:
Abstract:
南岭构造带发育在强烈褶皱变形的基底之上,发育了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早中生代花岗岩和裂谷盆地。基底由变质的新元古代一奥陶纪复理石一火山岩系和未变质的晚泥盆世一早三叠世沉积岩系所组成。与南岭带构造演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断裂带有萍乡一桂林、龙岩一海丰、赣江等5条,制约着中、新生代岩体和盆地的分布、规模和产状。无论是物质来源还是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南岭构造带均离不开其北面的大别造山带和南西面的印度支那造山带。南岭地区存在3条近东西方向的花岗质岩带,严格受深部构造制约,岩体常受褶皱和断裂构造控制。3个花岗岩带中的岩体时代,具有横向上北老南新、走向上西老东新、朝大洋方向年轻化的迁移演化规律,中生代东西向的花岗岩带是在古特提斯构造域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岩浆热隆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多数发育在两组大断裂的交汇处。在研究区厘定出3种基本盆地类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发育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发育裂谷盆地,早白垩世属火山-沉积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则几乎全是箕状断陷盆地。前中侏罗世盆地构造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印支期碰撞的影响,晚侏罗世以来盆地构造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作用和陆内深部构造的联合制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闽西-赣南-粤东地区存在一个近东西向的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区内存在3种盆一岭耦合类型:挤压逆冲型(少量)、走滑剪切型(少量)和伸展拆离型(大量)。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花岗岩山岭有着密切的时空与成因联系,共同构成了华南盆岭构造体系。最后对前中生代构造作用、印支期构造事件、两种构造体制的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研究区为浅海-滨海环境,几乎没有岩浆活动,龙潭期曾区域抬升为陆,地质事实不支持华南东部存在晚古生代深海洋盆的观点;南岭地区J2和J3之交形成的两类不同力学性质、岩石组合、应力场特征的盆地构造,是特提斯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变的宏观标志;南岭东段是这两种构造体制叠置和转换的重要位置之一。
-
王杰, 任军平, 何胜飞, 许康康, 刘晓阳, 左立波, 孙凯, 龚鹏辉, 贺福清
2014,60(5):997-1008, DOI:
Abstract:
南非是世界上金矿石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国家,其金矿床主要产于东北部地区,主要有三种类型:① 赋存于兰德盆地砾岩型建造中的“兰德”砾岩型金矿床,② 产在绿岩带中的绿岩带型金矿床,和③主要与白云岩有关的白云岩型金矿床,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兰德”砾岩型金矿床通常品位高,开采规模最大,目前采矿的深度最大,是南非最重要的矿床类型,其矿床成因长期以来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砂矿模式和热液模式,就目前资料来看笔者等认为其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矿化阶段;绿岩带型金矿床则以巴伯顿地区为代表,矿床具有规模大、易开采等特征,因此在南非金矿床开采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矿床主要赋存于石英脉或剪切带中, 矿床成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火山成矿模式、转换滑脱构造模式和构造交叉模式。
-
2017,63(1):134-142, DOI: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山东蒙山地区南坡保存的丰富而清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重点展示了兰溪山谷的冰石河、侧碛堤组合,并对相伴产出的擦痕、磨光面、颤痕等冰川遗迹进行了调查与测量。同时对冰石河、侧碛堤的分布、规模、物质组成、岩石特征进行了介绍。根据侧碛堤的排列位置及砾石的风化程度,初步确定为末次冰期的冰碛遗迹;对山谷两侧磨光面上的擦痕进行了测量统计,显示谷壁磨光面上擦痕的长宽比具有10:1左右的比例规律;根据侧碛最大高度法(MELM),结合对于蒙山侧碛的调查,对蒙山雪线的高度进行了估算,初步估算蒙山南坡末次冰期时的雪线高度约为700 m左右。蒙山地区这些组合冰川遗迹的发现,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
2013,59(6):1131-1142, DOI:
Abstract:
滇西北金沙江缝合带格亚顶—茂顶地区广泛出露一套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和大理岩等岩石的变质岩系,该变质岩系的原岩沉积时代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采自其中的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石英岩进行了LA MC ICP MS锆石U Pb年龄测定,测试表明,其中绢云母石英片岩锆石年龄中最年轻年龄为205 Ma,锆石年龄谱的主峰值为约231 Ma,两个次峰值年龄分别为约214 Ma和约255 Ma,并存在约420 Ma、约502 Ma、约873 Ma、约1.94 Ga和约2.46 Ga的年龄峰;石英岩锆石年龄中最年轻年龄为332 Ma,锆石年龄谱的主峰值为约361 Ma,次峰值为约422 Ma,其它峰值为约1.40 Ga、约1.56 Ga和约1.72 Ga。上述同位素年龄表明绢云母石英片岩原岩的沉积时代应晚于205 Ma,可能为晚三叠世;石英岩原岩的沉积时代应晚于332 Ma,可能为早石炭世。该套变质岩系并非前人认为的元古宙基底。此外,所分析样品的锆石年龄谱还显示该变质岩系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扬子陆块。
-
2013,59(6):1165-1176, DOI:
Abstract: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研究低丰度碳酸盐岩能否成为有效烃源岩对评价碳酸盐岩油气潜力和勘探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多方面研究表明,随着深度增大或热演化程度的提高,碳酸盐岩烃源岩TOC降低、生烃潜力和残留烃量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烃热模拟实验结果等都表明低丰度碳酸盐岩烃源岩可以发生生排烃作用,国外勘探实践亦发现低丰度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油气田,这都表明低丰度碳酸盐岩可以成为有效烃源岩。确定碳酸盐岩烃源岩TOC下限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研究认为碳酸盐岩烃源岩的TOC下限应该比泥页岩的05%低一些。根据排烃门限,利用生烃潜力法和物质平衡数值模拟计算法确定了不同成熟阶段有效烃源岩TOC下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综合确定低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高过成熟阶段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的TOC下限分别为TOC≥14%、TOC=01%~14%和TOC<01%。
-
邓晋福, 冯艳芳, 狄永军,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赵国春, 孟斐, 车如风
2015,61(6):1211-1224, DOI:
Abstract: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① 侵入(岩)弧,碰撞和后造山岩石组合,随时间由西向东变新,同时,主构造带走向从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暗示古亚洲洋的闭合最终转化为太平洋构造域。② 位于主洋盆北侧的是宽阔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沟—弧—盆系统;位于南侧的西面为南天山被动陆缘,中部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窄的沟—弧—盆系统,东面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活动陆缘。③ 主体侵入(岩)弧的内部分散地分布着从Pt3开始的残留弧和残留oφ,被看做是主体弧的基底。 ④ 传统上认为的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本文基于它们的侵入(岩)组合归为残留弧,认为不是构造上相对稳定的性质,并未采用“地块”的术语,而把它们看作洋陆转换过程中早期残余岛弧处理。⑤ 提出主洋盆的识别有三个标志,(a) 洋闭合最晚,(b) 或为双向俯冲(当两侧均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或单向俯冲(当一侧为被动陆缘,另一侧为活动陆缘时),(c) 长寿命的洋以及洋闭合带常常发育地中海式残余洋发育的陆—陆碰撞早阶段。 ⑥ 该构造域主要发育Pt3—T的侵入(岩)弧和oφ,支持Sngor等关于大量新生陆壳的推测,亦与大量花岗岩类为εNd(t)“+”值符合。新生陆壳的形成又暗示,长时间的洋俯冲必导致地幔的冷却,以及大量榴辉岩进入地幔,最终导致高密度的地幔下降流形成,必导致洋的闭合与随后的陆—陆碰撞,形成最初的东亚大陆。
-
2004,50(6):587-592, DOI:
Abstract:
大量的岩石化学资料分析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的TiO2含量是连续变化的,不存在明显的间断。野外地质特征表明高钛和低钛玄武岩既不存在空间分带,也不存在时间分带。其Sr、Nd和Pb同位素组成也没有明显的区别,推测它们可能是同源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根据MgO和TiO2的相关关系,可将苦橄岩和玄武岩的演化划分为4个趋势,并采用分离结晶模式对其进行了成因模拟,表明高钛和低钛玄武岩是同—母岩浆(苦橄—玄武岩浆)通过不同矿物相分离结晶的产物。
-
2016,62(3):693-708, DOI:
Abstract:
北京境内的西部山区统称为北京西山,亦简称京西,是北京西部的天然屏障, 也是京城连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重要通道。京西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盛产优质煤炭,是京城重要的能源基地。京西风景秀美,宗教文化渊源深厚,是北京周边的宗教圣地。连接京西重要军事设施、宗教场所和数百个自然村落的古代道路统称京西古道,主要繁荣于明清年间。随着现代铁路和公路开通,这些古道渐渐冷清。但近年来,成了人们郊游的良好场所。在人工开凿修建的古道上(大型铺砌路石和垭口基岩路面)散布着许多直径十几厘米的圆形凹坑,本是运送煤炭等货物的驮畜数百年间长期不断踩踏的产物,因此通常被称为“蹄窝”。近年来,这些蹄窝却被某些地质学家当作天然形成的“壶穴”在网上作科普宣传, 且被许多游人信以为真。本文从京西古道的发展史、元明清三朝京西煤矿的开采历史文献等方面对京西古道进行了考证,特别对京西古道上的蹄窝首次进行了系统的测量与描述,从其空间分布、形成的时间要素、微观特征、永定河及大石河河谷中的天然壶穴对比、人文历史证据以及与中国国内其他古道的视频资料等诸多方面对蹄窝的成因进行了讨论,证实京西古道上的蹄窝不是水流冲刷形成的壶穴,而是运送煤炭等货物的驮畜数百年间不断踩踏所形成的蹄坑。在蹄窝的形成过程中,不排除有岩石的差异性风化和溶蚀作用的参与,但这种作用远小于牲蹄踩踏的机械作用。
-
2012,58(3):533-541, DOI:
Abstract:
本文从降雨临界值研究、监测技术方法、区域性监测预警系统三个方面对滑坡监测预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首先归纳了国内外28个国家或地区的滑坡降雨临界值及统计方法,三个模型——日降雨量模型、前期降雨量模型和前期土体含水状态模型,基本概括了当前降雨诱发滑坡临界值的确定方法;但由于降雨入渗触发滑坡的复杂性,不同机理的滑坡“需要”不同的降雨临界值;目前的研究趋势是对雨量雨强雨时—土体渗流场动态变化—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按监测对象的不同,滑坡监测可分为四大类,即位移监测、物理场监测、地下水监测和外部诱发因素监测;按监测手段的不同,则可分为人工监测、简易监测、专业监测三大类;目前国内外在滑坡监测技术、方法、手段上并无太大差距,专业仪器已成为常规设备,只是由于价格因素得不到普及;一些新技术如InSAR、三维激光扫描等能很快应用到滑坡监测领域;监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也都实现了自动化和远程化;监测和预警系统有向Web—GIS发展的趋势。利用一个地区的滑坡易发区划或危险区划,结合降雨临界值,可以设定不同的预警级别,在区内布设一定数量的雨量站,监测雨量加上预报雨量,就可进行滑坡预警预报,国内外的区域性降雨型滑坡监测预警大体都是这个思路和做法,该方法在对公众进行警示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但由于预警的范围太大,在具体的单点防治上,难以做到有效。我国在近10年开展了大量的监测预警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根据统计数据,其成功预警率却并不理想,这一方面表现在成功预警实例中专业预警所占比例过低,另一方面同时表现在发生的大量的地质灾害在已有的预警点之外。制约目前工作有效性的主要问题是滑坡隐患点的排查和识别问题,因为只有识别出了隐患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监测和预警,它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分析区域上的滑坡发育规律,找到有效的隐患点识别技术方法,以及引进风险管理的概念,进行监测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预警。
-
2013,59(6):1143-1149, DOI:
Abstract: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重晶石矿床是全球著名的沉积型层状矿床。本文报道了我们最近的一项新发现,在该区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中首次发现了环带钡冰长石,环带的外带BaO含量1653%~1786%,K2O含量777%~819%,相比而言,核部BaO含量1204%~1421%,K2O含量860%~979%。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和已有工作报道,讨论了这一新发现的地质意义。认为这种环带钡冰长石的出现,反映了重晶石成矿受到热水作用影响,且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期富钡流体的影响,成矿可能属于一种热水、断控、幕式、渐进的过程,这不仅进一步揭示了矿床的热水(液)喷流沉积成因,而且加深了对成矿过程的刻画。该认识还可供全球沉积型重晶石矿床成因研究时类比参考。
-
2014,60(2):237-259, DOI:
Abstract: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在大地构造物理学中,演化重建的基础为地壳上地幔探测结果和宏观物理学定理,方法为岩石圈结构模型的解构。大陆碰撞使洋陆转换带岩石圈正式拼入大陆板块,造成大陆的增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陆缘广泛发育有洋—陆转换带,这种碰撞称为裙边碰撞。由于比较松软的洋陆转换带岩石圈夹在中间,裙边碰撞时不发生典型的刚性碰撞和反弹,碰撞产物中常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少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洋—陆转换带不发育,这种碰撞称为裸碰撞。裸碰撞属于刚性碰撞,碰撞时发生反弹,碰撞产物中少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常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裸碰撞后的反弹为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创造了条件。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作用过程都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碰撞前期,第四都为后造山期。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不同在于,第二期主碰撞期裙边碰撞冲撞大陆板块没有明显反弹,第三期陆—陆俯冲期超高压变质岩片折返不明显。造山后期是碰撞造山过程逐渐停息期,即两大陆板块间的应力从挤压转化为拉张的阶段。这时两大陆板块之间有了共同的一个旋转极,但是碰撞造山诱发的岩石圈拆离和变形仍在进行,碰撞带岩石圈成为大陆内部热流会聚和岩浆活动的优选通道,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
-
2012,58(1):91-104, DOI:
Abstract:
始新世—渐新世(E—O)气候转变(34 Ma前后)是新生代气候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冷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由“温室”进入“冰室”。这一转变伴随着地球环境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于研究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驱动机制、区域气候对全球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方式、重大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及生物演替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质记录和气候模拟在E—O转变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①不同纬度区的地质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伴随着全球性的显著降温,指示其触发因素是全球性的;②气候模拟研究揭示出大气CO2浓度降低及与之联系的全球碳循环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因,否定了传统认为的环南极流形成导致E—O气候变冷的假说;③深海沉积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过程持续400~500 ka,表现为全球降温和南极冰盖形成先后两阶段变化;④海—陆气候记录的对比初步揭示出陆地区域的干旱化可能主要与全球降温(对应于E—O转变的第一阶段)相关。当前对E—O气候转变的研究还存在地质记录分辨率不够高、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不完全吻合、陆地记录相对较少等方面的不足。更精确的大气CO2浓度和温度的重建、更多高分辨率海—陆气候记录的研究以及古气候数值模拟的改进有望进一步揭示出E—O转变过程中气候系统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为更深入认识这一转变的驱动机制提供依据。
-
2013,59(6):1177-1188, DOI:
Abstract:
地震滑坡编目是地震滑坡区域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单次地震事件后的地震滑坡编目工作成果多有出现,然而,地震滑坡编目误差分析,尤其是滑坡的面积与体积误差分析研究却是一项空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地震滑坡编目误差分析方法,并分别对2010年4月14日玉树Mw69级地震触发的2036处滑坡、2010年1月12日海地Mw70级地震触发的30828处滑坡、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触发的197481处滑坡编目图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震滑坡面积为1191 km2,误差范围是1153 ~1229 km2(9681%~10319%),体积为2012×106m3,误差范围是1947×106~2078×106m3(9677%~10328%);海地地震滑坡面积为15743km2,误差范围是15118 ~16368 km2(9603%~10397%),体积为29698×106m3,误差范围是28594×106~30821×106m3(9628%~10378%);汶川地震滑坡面积为1160025km2,误差范围是1072258 ~1248424km2(9243%~10762%),体积为4693159×106m3,误差范围是4372957×106~5033739×106m3(9318%~10726%)。遥感影像分辨率与滑坡编目误差的关系分析表明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地震滑坡编目图误差有明显影响,地震滑坡强频分布与滑坡编目误差的关系分析表明滑坡规模对地震滑坡编目图误差也有明显影响。该地震滑坡编目图误差分析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更多的地震滑坡事件。
-
1990,36(1):1-13, DOI:
Abstract:
燕山地区是东亚中生代地质构造发育的典型地区,是燕山运动的命名地。本文通过重新认识龙门组的沉积性质,并结合其它有关研究和资料,提出了大陆内部陆相环境地区造山运动时期的鉴定标志。依此确立和划分了本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其构造期、幕。分别编制了印支期(T_1—J_1~1)、早燕山期(J_1~2—J_2~2)、中燕山期(J_2~3—J_3)和晚燕山期(K_1—K_2~1)古构造图。论述了中生代各阶段的构造演化。强调指出早燕山构造幕的重要意义。
-
何付兵, 徐吉祥, 谷晓丹, 程新彬, 魏波, 李昭, 梁亚南, 王泽龙, 黄淇
2013,59(6):1150-1164, DOI:
Abstract:
阿木古楞岩体位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旗行政中心正北。路线地质调查可分解为两期岩石单元:灰黄色中细粒、粗中粒含巨斑二长花岗岩和灰白色细粒二长花岗岩。前者锆石U Pb加权平均年龄为3142±22Ma,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后者锆石U 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71±13Ma,为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两期花岗岩副矿物均富含磁铁矿、独居石、磷灰石和榍石,中—晚侏罗世花岗岩还发育萤石矿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两期花岗岩也表现出相似性:主量元素表现为总体富Si,且有较高的分异指数(DI)及碱/铝(NK/A)、Fe2O/FeO比值,较低的总Fe、Ti、Mg、Ca和P含量;微量元素蛛网图则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弱富集轻稀土元素La、C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Ba和Sr、Ti;而稀土元素配分图表现出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大、重稀土曲线却较为平坦的右倾型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两期花岗岩单元均属于高分异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其源区物质均可能为来自亏损地幔物质经过改造形成的年轻的陆壳高K、正常水含量的长英质陆壳岩石物质,且晚石炭世花岗岩单元长英质陆壳岩石物质来源中还混合有幔源的玄武质组分。而其中—晚侏罗世花岗岩单元岩浆来源更有可能源于早期的晚石炭世花岗岩的重熔或部分重熔,至少具有类似的岩浆源区。阿木古楞岩体中晚石炭世花岗岩单元形成于中亚造山挤压造山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同碰撞晚期构造—岩浆事件,中—晚侏罗世花岗岩单元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大地构造背景以伸展拉张为主的后碰撞造山构造—岩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