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
使用SV/P,SH/P和SV/SH振幅比确定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
|
|
|
|
于海英 朱元清 郭育《地震研究》,2003,26(4):355-360
|
|
为了准确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引入了用SV/P,SH/P和SV/SH振幅比修正使用P波、SV波和SH波极性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的方法,采用解析法在震源空间内寻找符合地震波观测极性和振幅比的解。该方法能够降低单纯使用初动极性确定震源机制解的不确定性,提高震源机制解的求解精度。 相似文献
|
202.
|
孕震类型与应变成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
|
|
|
|
杨润海 许昭永 王彬 赵晋明《地震研究》,2003,26(4):332-337
|
|
根据岩石强度的差异,组合成不同类型的试样,采用不同的加力方式,模拟不同的地震孕震类型,用多功能高频地震勘探仪和光线示波器对比记录各测点的应变变化。实验结果发现,在岩石主破裂前,不同类型试样各点应变都出现趋势性变化;除软包体型试样外,各点应变除趋势性变化外,都出现应变突变。据此提出应变成核概念。 相似文献
|
203.
|
分形在地貌学中应用的几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
|
|
|
|
李锰 朱令人 龙海英《地震研究》,2002,25(2):155-162
|
|
就实际地貌分形研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截面约定、自仿射分形局域维与渡越长度、分维的比较以及过渡分形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
204.
|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预报的再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
|
|
|
|
郭增建 韩延本 吴瑾冰《地震研究》,2002,25(4):309-313
|
|
由立交模式、静中动判据和高山峰指标讨论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的地点骤报。由74年周期性、三性法和倍九律讨论了这个8.1级大震的时间预报。倍九律包括热红外异常、6级地震活动和K=8的大磁暴在震前出现的倍九天时间特征。 相似文献
|
205.
|
上海地震台阵与台网的定位及视慢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
|
|
|
|
任隽 朱元清 潘纪顺 陈运平《地震研究》,2002,25(4):335-340
|
|
阐述了台阵的地震定位原理和视慢度在台阵与台网定位中的一些重要特性,并比较了相同位置上的上海地震台阵与台网对同一地震的定位结果。最后,对上海台队与台网导致定位误差的横向速度变化的位置和范围给出了矢量校正的结果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
206.
|
大姚地热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
|
|
|
|
毛德培 王树明 胡智文 万登堡 石绍先《地震研究》,2002,25(1):42-47
|
|
通过大姚高精度水温观测井水地质、井孔条件的分析,震例观测资料、实验观测数据的处理,以及井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大姚水温周期性变化的突出位置是井深75m左右,根本原因是该地层石膏脉稳定释热,含水层热水与井内冷水混合过程中,在通道内形成钙盐类沉淀物(如CaSO4CaCO3),堵塞对流通道,含水层内外压差突破被阻塞通道,热水反复侵入井内,便形成水温周期性变化。地震的孕育、发生和调整过程,由于应力场作用,产生附加地热场,水温基值发生变化,周期畸变或消失,这种附加地热动态是可以恢复的。所以认为大姚地热动态是井区特殊地层地热信息的反映。 相似文献
|
207.
|
地震主应力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计算及其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
|
|
|
|
吴小平 黄雍 胡家富 蒋骏《地震研究》,2001,24(1):48-54
|
|
通过对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的计算,在岩石力学莫尔-库化准则的基础上分析了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分析和计算表明,对发震断层有促滑作用的附加潮汐应力作用方式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增压型潮汐应力增大断层面上的正压力和剪应力,促使断层达到破裂滑动条件,减压型潮汐应力在一定条件下能降低断层面上的破裂滑动强度,同样能促使断层的运动。计算实例显示,大部分发震断层受到了附加潮汐应力的增压型或减压型促滑作用。 相似文献
|
208.
|
昆明市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
|
|
|
|
姜朝松 邵德晟 樊友心 胡耀雄 周瑞琦《地震研究》,2001,24(1):55-60
|
|
利用1979-1998年昆明市地面沉降监测资料分析昆明市南部地区,即二环南路以南地区大面积地面沉降。该地区形成两个明显的漏斗形沉降区,一个是以小板桥为中心的沉降区,其中在朱家村、巫家坝机场、广卫村、小喜村、六甲、官渡等地较为明显,在沉降中心(小板桥)沉降量达227.5mm(1985-1998年),平均下沉速率在17mm/a左右,最大达30.00mm/a;另一个沉降中心在海埂以北的河尾村、渔户村一逞地区,没降中心的沉降量达100.4mm(1993-1997年),下沉速度达到25.1mm/a。对昆明市地面沉降现象与古滇池松软的湖相沉积、局部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长期超采以及该地区强震活动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
209.
|
施甸地震强震观测记录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
|
|
|
|
赵永庆 崔建文 乔森 包一峰 卢吉高 付正新 杨昆杰《地震研究》,2001,24(3):245-250
|
|
在2001年4月12日发生的施甸5.9级地震中,依据地震预报意见布设在滇西的短临跟踪临时强震台网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记录,最大加速度峰值达515gal(未校正),获取大于500gal主震记录,这在我国还是首次,对记录的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
210.
|
云南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
|
|
|
|
赵洪声 苏有锦 张立 刘仲全 杨杰英 李树华 沈荣臣 沈斌 李永莉 黄云宝《地震研究》,2000,23(1):10-20
|
|
在云南地区近30年前兆观测及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映震效能的角度对云南地区的前兆观测进行了一次系统研究,从64个前兆台站168个观测 ,优选出了20个具有较好映震效能的前兆台项。它们初步构成对云南地区地震进行”时、空、强“预测的骨干前兆指标群。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