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2, 86(9):1331-1334.
摘要:
2012, 86(9):1335-1349.
摘要:地球上最早的地壳岩石是高钠的花岗质(TTG)岩石,但是否有更老的洋壳存在过、以及陆壳是怎样形成的,涉及到地球动力学几乎所有的问题。其中板块构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个延续了数十年热度不减的前沿科学问题。流行的说法是板块构造始于新元古代,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新太古代就已经开始,或者认为自从地球上有了水的记录,就开始有板块构造。在众多的判别板块构造的标志中,蛇绿岩残片和古老的高压变质岩无疑是两个最具影响力的问题。前者可以确定有远古的古老洋壳存在过并成为缝合带中的残片,后者可以指示曾有地表的岩石单元被俯冲到深部,是俯冲、消减与碰撞的岩石学证据。本文在讨论和比较了太古宙绿岩带与蛇绿岩,以及早前寒武纪高温高压(HTHP)麻粒岩/高温—超高温(HT-UHT)麻粒岩与造山带高压变质带之后,认为尚不能作为板块构造的证据。本文还对华北的新太古代末的稳定大陆形成以及古元古代活动带的裂谷-俯冲-碰撞进行了论述。提出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末的绿岩带-高级区格局可能标志着热体制下有限的横向活动构造,微陆块被火山-沉积岩系焊接,随后发生变质作用和花岗岩化,完成稳定大陆的克拉通化过程。其构造机制可能是适度规模且多发的地幔柱构造控制下小尺度的横向构造运动的机制。华北克拉通的古元古代活动带有与绿岩带-高级区不同的构造样式,表壳岩带状分布,经受了强烈的变形以及中级变质作用,伴随花岗岩的侵入,虽然没有蛇绿岩和高压变质带,但已表现出板块构造的雏形特征。
2012, 86(9):1350-1366.
摘要:前人把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南部的羊蹄子山矿床确定为铁矿床,通过我们近几年的研究和勘查,发现了北部的磨石山新钛矿带,认为这不是一个铁矿,而是一个以锐钛矿为主的大型沉积变质型钛矿床,是钛矿床的一个新类型。矿体产于中元古代(1751 Ma)片岩、变质石英(粉)砂岩和斜长角闪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富矿石具有细纹状构造,表现为以石英和锐钛矿为主的条纹互层。矿石矿物主要为锐钛矿,次有金红石和钛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含一定量直闪石和黑云母(石榴子石)。锐钛矿、金红石和钛铁矿的粒度很细,为0.01~0.1 mm。富矿含TiO2 3.14%~15.46%,平均6.91%,而贫矿的TiO2含量为1.2%~2.97%, 平均1.76%。矿石含较高的Fe和V。锐钛矿和金红石的微量元素Nb和Cr的含量很低,说明矿物的源区来自变质基性岩。围岩斜长角闪岩恢复其原岩,大致相当于玄武岩、苦杆玄武岩等。岩石化学揭示其生成构造条件,为岛弧或岛弧和洋脊的过渡带。硅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不同锐钛矿矿石、石英岩和片岩等的δ30Si值为0.1‰ ~-0.9‰ ,与海底热液喷气沉积矿床的数据相似。所有上述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锐钛矿矿石和斜长角闪岩都是海底基性火山活动的产物,矿石具有化学沉积特征,后来遭到中(偏低)级区域变质作用,金红石主要形成于区域变质作用。矿床在燕山晚期(118 Ma),由于花岗岩的侵位,又局部受到热液改造。
2012, 86(9):1367-1375.
摘要:本文运用地层、构造与地质事件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华南裂谷系的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该裂谷系发生于晋宁期造山(约820 Ma)后不久的青白口纪晚期(约815 Ma),有皖浙赣堑垒带、湘桂台阶式斜坡带和南华裂谷海盆3个部分。皖浙赣堑垒带由“两谷两隆”组成,火山活动强烈,消亡于“青白口纪”末(约780 Ma)。湘桂斜坡带拥有武陵(红板溪)、雪峰(灰板溪)和钦杭西段(黑板溪)3个台阶式斜坡。南华裂谷海盆以南岭中央海盆为核心,外侧有武夷、岭南两个水下裂陷块体和闽中裂谷等。海盆于志留纪时由东向西逐渐闭合造山,以“北贴西拼”为主要运动方式,形成了复杂的复合构造格局。由于南岭与岭南块体不同步的向西推移并南北贴合形成了河池 定南挤压转换式拼接带,出现了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雏形。钦杭裂谷是华南裂谷系的主干和主要海水通道,其南端的钦州残留裂谷海槽于中二叠世末才宣告封闭。华南裂谷系的形成发展是华南地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后期地质构造以及岩浆成矿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2012, 86(9):1376-1395.
摘要:BIF型铁矿床是中国最重要的铁矿床类型,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55.2%。BIF型铁矿床主要分布在华北陆块,其次在扬子陆块。在华北陆块鞍山—本溪,密怀—冀东,五台—吕梁矿集区中铁矿床尤为集中,约占全国铁总探明储量41.5%。BIF型铁矿床在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均有产出,但主要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BIF型铁矿床可划分为阿尔戈马型和苏必利尔湖型两类,其中以新太古代阿尔戈马型最为重要。BIF型铁矿床主要是贫铁矿石,富铁矿石极少。富铁矿均产在贫铁矿体中,以(火山)沉积-热液交代改造型最为重要。BIF形成与海底热液喷流作用有关。在中国BIF型铁矿的资源潜力大,远景可观。
2012, 86(9):1396-1406.
摘要: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华北克拉通与塔里木、扬子克拉通存在明显差异,那里没有十分强烈的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及裂解有关的热 构造事件的地质记录,因此对华北克拉通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关联存在不同的推测。近年来,在郯庐断裂带两侧新元古代碎屑岩地层中,从辽宁的榆树砬子群,经山东烟台蓬莱群至土门群,陆续测得众多具经典格林威尔期的碎屑锆石年龄。这一信息与西伯利亚东南缘上里菲碎屑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十分相似。这些碎屑锆石的时代均不是华北或西伯利亚本土所具有的特点,说明华北东缘、西伯利亚东南缘与劳伦大陆东南缘格林威尔造山带存在某种亲缘关系。根据这种推测,笔者等提出了劳伦大陆格林威尔造山带、西伯利亚东南缘和华北东部(GOSEN)连接的假设。
2012, 86(9):1407-1446.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蓝片岩的时空分布、一般地质特征和成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一是当前中国蓝片岩的研究概况和重要进展;二是蓝片岩、蓝闪片岩和蓝片岩相名词的讨论;三是对17个蓝片岩带的一般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原岩性质、岩石矿物共生组合,p t条件,变质时代及赋存的大地构造背景等)进行描述;四是讨论蓝片岩带的成因,并提出深俯冲 陆陆碰撞型和深俯冲 洋壳碰撞两个模式;五是总结了几点蓝片岩带综合地质特征;六是提出了蓝片岩带研究中存在的6个地质科学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考察与研究。
2012, 86(9):1479-1490.
摘要:通安组是扬子克拉通西南缘褶皱基底的组成部分,可分为5个岩性段。本文利用凝灰质粉砂岩(样品100620-1)中碎屑锆石和侵入通安组的辉长-闪长岩脉(样品100620-1-1和样品100620-2-2)中岩浆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探讨通安组的形成时代。通安组三段中凝灰质粉砂岩的碎屑锆石有两个主要的峰值年龄,分别为1.8~1.9 Ga和2.28~2.38 Ga,这表明通安组三段的沉积物来自不同的物源区。该凝灰质粉砂岩中最年轻的3粒锆石的207Pb/206Pb平均年龄为1806 Ma。从侵入到通安组第三段的辉长-闪长岩的岩浆锆石中获得了1513±13 Ma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样品100620-2-1)和1531±18 Ma的上交点年龄(样品100620-2-2)。这些新获得的年龄数据可以限定通安组的形成时限为1.8~1.5 Ga。辉长-闪长岩脉1513 Ma和1531 Ma的年龄数据与东川群黑山组火山凝灰岩1503±7 Ma的年龄结果相似,表明侵入到通安组三段中的辉长-闪长岩脉与东川群黑山组的火山凝灰岩形成于一个岩浆旋回的同一阶段。因此, 通安组三段大致相当于云南东川群的黑山组。
2012, 86(9):1491-1502.
摘要:阜平杂岩中广泛产出浅色脉体,从而显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前人把引起混合岩化作用的机制归因于岩汁交代、重熔或无水深熔作用,似乎与实际的岩相结构不是很一致。矿物自形晶、钠长石净边结构和一些典型的矿物转化反应表明,阜平杂岩的混合岩化作用实际上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有水条件下的深熔作用。所形成的熔体有较大的流动性,可迁移一定的距离而进入邻近的岩石,对这些部位而言相当于发生了外来熔体的注入活动,造成熔体注入式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一些交代反应和结构。因此,阜平杂岩混合岩化作用中的变质反应过程既包括长英质矿物的熔融(溶解),还涉及一种含水矿物(如黑云母)转化形成另外一种含水矿物(如角闪石)的化学反应。阜平杂岩的混合岩化作用最重要的机制是水致熔融或含水深熔作用,溶解性重熔或无水深熔作用则较为次要
2012, 86(9):1503-1524.
摘要:本文在北祁连造山带清水沟高级蓝片岩中发现了硬柱石,硬柱石作为包体出现在石英颗粒中,颗粒细小(9.5~4 μm), 无自形晶。在与其伴随的榴辉岩中也发现了硬柱石包体。利用矿物内部一致性热力学数据和Domino/Theriak软件计算了清水沟含硬柱石榴辉岩、百经寺白石崖绿帘石蓝片岩、清水沟绿帘石蓝片岩和阿柔煤矿含硬柱石蓝片岩的温压条件分别是:495~519℃,2.24~2.39 GPa; 530~600℃,1.35~2.15 GPa; 520~545℃,2.20~2.35 GPa; 544~576℃,1.92~2.08 GPa。反映清水沟高级蓝片岩带经历了硬柱石蓝片岩相到绿帘石蓝片岩相的变质转化,与含硬柱石榴辉岩的温压条件相似,代表了古祁连山洋向北俯冲发生高压低温变质作用的产物。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绿帘石蓝片岩的变质年龄分别为447±1.7~447±5 Ma和453±2~454±2 Ma;低温榴辉岩中蓝闪石得到的蓝片岩相退变年龄为392±12~400±3 Ma。综合以上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分析等资料,进一步探讨了北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2012, 86(9):1525-1540.
摘要:铁瓦殿岩体位于陕西省南部汉阴县、石泉县和紫阳县交界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南秦岭构造带南部,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铁瓦殿岩体存在3阶段的岩浆侵位:早期阶段的石英二长岩形成于742±5 Ma,中期阶段的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形成于~722 Ma;晚期阶段的石英闪长岩形成于704±4 Ma。通过与扬子北缘汉南杂岩中的中酸性火山岩及侵入岩的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对比,发现铁瓦殿深成侵入岩与扬子克拉通北缘汉南杂岩中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相似的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表明它们经历了相似的构造-岩浆演化。铁瓦殿岩体是南秦岭地区新元古代俯冲作用相关的重要地质记录
王国栋 , 王浩 , 陈泓旭 , 卢俊生 , 肖玲玲 , 吴春明
2012, 86(9):1541-1551.
摘要:华山太华变质杂岩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最南缘,区内斜长角闪片麻岩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于黑云斜长片麻岩或TTG片麻岩中。大多数含有石榴子石变斑晶的变质岩中,保留了至少3期变形形迹和3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本文对斜长角闪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了SIMS和LA-ICP-MS U-Pb定年。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2.29 Ga,表明其原岩形成于古元古代。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变质锆石及锆石变质增生边年龄为1.94~1.82 Ga,表明华山地区比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段及北段其他地区普遍记录的约1.85 Ga的变质事件,不仅早了约0.1 Ga,且变质事件持续达0.1 Ga之久。这说明华北中部造山带前寒武纪期间的构造-变质事件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复杂过程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