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华
大风口太原组(C_3)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开阔陆表海潮下低能环境,并夹有十余层风暴沉积层。其中完整的风暴岩层序自下而上包括一个“具底模的冲刷面(A)→滞留层(B)→递变层(C)→平行层(D)→丘状交错层(E)→波纹层(F)→生物搅动层(G)”的物理作用标志系列和一个“逃跑迹→居住迹→觅食迹”的遗迹化石系列。本区可归纳出四种分别代表风暴浪基面以下较深水区(Ⅰ型),风暴浪基面以下较浅水区到正常浪基面之间(Ⅱ型)、正常浪基面附近(Ⅲ型)和风暴流(潮)水道(Ⅳ型)沉积的风暴岩层序类型。
刘光华.1987.豫西禹县大风口一带晚石炭世碳酸盐岩风暴沉积特征与类型[J].地质论评,33(3):249-257,[DOI]..1987.[J]. Geological Review,33(3):24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