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系乐平统底界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问题
中图分类号:

Q915.81 P534.46


Definition and Position of Conodonts for the Base of the Lopingian Series
单位:
  •    
  •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乐平统被正式接纳为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年代地层单位后,其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亟待确定。经金玉干等多年研究,广西来宾县蓬莱滩剖面被公认为乐平统底界层型的最佳侯选剖面;该剖面牙形类化石(Clarkina postbitteri带或Clarkina dukouensis带之底均可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候选层位。C.postbitteri由Jinogondolella granti (Mei and Wardlaw)演化而来,其首次出现的点位(FAD)可在蓬莱滩剖面得到精确确定。1998年,以C.postbitteri带之底作为平统底界的方案被国内外牙形类化石专家一致接受,为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通过投票正式决定蓬莱滩剖面C.postbitteri带之底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铺平了道路。令人遗憾的是在此关键时期王成源声称,在原定界线之下3米处理3米处发现C.postbitteri,并转而提出以C.dukouensis带之底为界线的另一方案,导致一次无谓的争端,延误了在中国建立乐平统底界的全球层型的进程。后经Hendwerson重新研究有关样品证明,在原定界线之下3m处并未发现C.postbitteri,从而使牙形类化石专家达成新的共识。乐平统牙形类化石的演化以Clarkina属为主导,属内各种的鉴别应以居群(population)为基础。锯齿型式被证明是最能反映该属居群特征的较为稳定的鉴定标志。而齿台轮廓等其它形态性状在一个居群内变化较大,如作为Clarkina各种的主要鉴定特征, 常常将同一居群内的不同形态类型鉴定为不同的种,以致在一个样品内鉴别出Clarkina的10多个种,同时也会将不同居群的异质同形的个体归属同一种。结果使属内各种的演化关系模糊,延展时限人为地拉长,失去应有的地层价值。依据这种分类确定的种和地层界线,在为数很少的牙形类化石专家中都很难达成共识,更难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应用。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梅仕龙.2002.二叠系乐平统底界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问题[J].地质论评,48(3):225-233,[DOI].
MEI Shilo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2002. Definition and Position of Conodonts for the Base of the Lopingian Series[J]. Geological Review,48(3):225-233.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1592
  • 下载次数: 1636
  • HTML阅读次数: 12
  • 引用次数: 0
历史